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高中生活《散文》

(2022-03-31 09:54:11)
分类: 散文

我的高中生活《散文》

作者    薛振堂

 我的高中生活《散文》



我的高中生活《散文》

我的高中生活《散文》

   我是1973年3月上的僧楼高中,当时的高中时两年制,1974年12月高中毕业。

   当年,我正赶上了好形势,河津县的教育在那个时期发展的相当快,从970年起,河津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每个公社都办起了高中,全县除了河津高中外,11个公社在公社所在地都设立了高中,而且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也全部配套,在当时可谓是一流的。

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但我上高中时,恰逢全国智育回潮阶段。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上高中,是当时高中招生以考试成绩为主,贫下中农代表推荐为参考,只要考试成绩达线,一般情况下,就能够顺利地升入高中上学。

我们是1972年12月份参加的全县高中招生统考,县教育局给各个学校分配了招生指标,我们学校是7个指标,根据统考成绩,其中1个最优秀的被河津中学录取,剩余我们5个男生和1个女生被僧楼高中录取。

1973年3月,我们6个学生背着铺盖个馍袋,在温暖的春阳中走入了僧楼中学的大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中生。当时的僧楼中学,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学校大门属于八字形墙面,上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鲜红的宋体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校园,一条笔直的东西大道通向校园东边教师宿舍和灶房。大陆北边,是一个诺大的操场,周长大约400余米。大路南边,一条南北通道把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开,西边是办公楼和学生宿舍,东边是三排教室。北边的一排两个教室是高中班,南边的两排教室是4个初中教室。

我们班的男生宿舍就在学校办公楼南边的第一排,共分两个大宿舍,一个宿舍是三间,中间一条过道两边是不能烧火的土炕,冬天取暖全凭门口的一个大土炉子烧火取暖。学生宿舍的最东边一间是班主任老师宿舍兼办公室,便于管理学生。

我们在僧楼高中上学期间,吃饭是免费水灶,也就是,我们是从家里拿的馍和其它食物,学校灶房免费为学生用大笼蒸熟并提供开水。每周三和周六下午,是我们回家取馍的时间,下午不上课,上午课下了以后,我们就不吃午饭,急急忙忙地赶到家里,为的是吃一顿家里做的面条。同学们吃的菜是五花八门,有香椿、有酸菜、有腌萝卜,这些菜都能放好几天。夏天和秋天的时候,返校的路上,幸运的话,路过一些生产队的菜园子,与看菜的老大爷说些好话,也能搞到一些葱、茄子、西红柿之类的鲜菜,我们拿到学校,清洗干净,向大师傅借一个铁马勺,没有食油,没有调料,只放一些食盐,用开水煮熟,便是最好的菜肴了。

我们这个高中班,是僧楼高中招收的第四个班,所以,我们的班级就叫高四班。教室在北边一排的西边第一个,隔条通道与教师办公楼相邻。

我们班的教师配备水平都非常高,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魏琪瑶老师,数学老师是吴宽有老师,理化老师是郭建有老师,外语老师是一个女老师叫卢新珍,政治老师是学校教导主任任作垣老师,音乐老师是任洪洋老师,体育老师是吴成科老师。这些老师,和学生们关系融洽,教学严谨负责,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我们是从农村戴帽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好些课程与高中所学衔接不上。比如理化课,在初中我们就没有接触过,这两门课程在初中时被《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所代替,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物理、什么是化学。还有,在初中时,我们根本就没有学习什么英语,到了高中,英语课却成了一门必修课。这些都对我们的学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好在理化老师郭建有、英语老师卢新珍很理解我们,他们一边教新课,一边补旧课,在很短的时间,就让我们赶上了脚步,顺利地适应了理化和英语的教学。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魏琪瑶老师,教学有方、管理严格,把一个班级带的井然有序,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好的。我们进入高中上的第一课,魏老师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校园春来早》,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感谢魏老师和这个作文题,当时,就是我写了这篇《校园春来早》的作文,博得了魏老师赏识和赞誉,他不但在全班讲评了我的作文,而且还把我这篇上高中的第一篇作文全文登载了班级黑板报,从此,我在魏老师的眼里,很有一种不一般的看法,屡次作文,他都要对我的作文详细批改,并写出指导意见和客观的评语,正因为如此,我在写作方面进步很快,更为这些年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僧楼高中在当年秉着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理念,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课,全部开齐开全。学校有体育锻炼队,有文艺宣传队,经常进行体育竞赛和歌咏比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当时,僧楼高中已经达到了音体美教学设施齐全,每上一节体育课,都有专配的体育器材供同学们活动使用。数理化实验设备配备一流,郭建有老师每上一节理化课,都要和同学们一起做理化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动了同学们学习理化课的兴趣。

那时候,僧楼高中非常重视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很紧,我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加生产劳动,还经常开展各种社会政治活动。1973年的农历5月26日上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整队出发,走出校门,步行到赵家庄公社东庄大队参加东庄村组织的东庄“5·26”惨案35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日寇这场屠杀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二点,东庄村共有126人惨死在了鬼子的屠刀之下,东庄村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

“5·26”惨案中的幸存者和死难烈士家属一个个走上台,用血的事实,用悲痛的泪水,用嘶哑的声音,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缅怀革命烈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丰功伟绩。

这次的东庄“5·26”惨案纪念活动,一直深深的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那悲壮的纪念场面、那一个个悲痛欲绝的血泪控诉,让大家始终不能忘怀。那是一次组有意义的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教育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视和平,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葆红色江山万万年。

1974年春夏之交,学校又组织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厂参观。所谓三厂,是河津县当年为发展河津的经济在河津北山下的北午芹村以西,韩家院村以东建设的化肥厂、水泥厂和炼铁厂。在我们参观的时候,三厂建设正如火如荼。我们来到建设工地,亲身聆听建设规划,亲身体验和目睹了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参观结束,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写《三厂参观记》的作文,并评出优秀作品油印了一本《优秀作文选》供全校学生交流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们听写能力,1973年12月31日晚上7点钟,学校从各个班级抽调了10多名学生,进行了收听抄写1974年《元旦社论》的活动。那天晚上,我们10多个学生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围坐在一台收音机周围,摊开纸,握紧笔,在晚上7点整,一边收听,一边静静地抄写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1974年元旦社论,抄写完毕,我们进行了严格校对,努力做到一字不差,然后连夜进行刻版和油印,在第二天早操时,把一份份散发着油墨香的元旦社论散发到所有的师生手中。

1974年,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叫郭文荣。比起魏琪瑶老师,郭文荣老师年轻且更具吸引力。郭老师中等的个子,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时尚的眼镜。他的第一节语文课,在黑板上整齐有序地写了满满一黑板板书,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1974年,全国和教育界发生了很多事件。先是全国刮起了批林批孔风,再是山西省因为一出晋剧《三上桃峰》省委书记谢振华受到了批判,教育界也因为河南马振扶中学事件受到了冲击。在这一年里,我们参加过公社组织批林批孔,也去农村锄过田、翻过地,包过石头、烧过石灰,去过黄河滩杀过高粱,上过山杀过荆条,参加了勤工俭学等等。尽管如此,僧楼高中的教学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学校没有出现所谓的反潮流小将,更没有发生学生和老师对着干的事情,按当时的话来说,我们这些学生和老师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老师们也更加爱岗敬业,教学更加认真。我们高四班,在郭文荣老师的带领下,办了黑板报组,壁报组,班级报刊《战地黄花》也应运而生,这三报实际上就是学生们发表作文的阵地,同学们利用这三个阵地,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也就在1974年,我在班级团小组的推荐下,在学校团支部的审查后,经僧楼公社团委审核批准,在五月四日青年节,光荣地加入了人共青团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1974年麦假结束,在同学们返校之际,郭文荣老师给同学们写了一首诗,题目是《献给大战夏忙的战友》:

你们是炽烈的火,

你们是坚韧的钢。

刚拍完夏忙的战尘,

又来到新的战场。

 

这儿的征途虽然艰难,

难不倒你们的革命衷肠。

这儿的风急雨猛,

敌不过你们的勇猛顽强。

 

啊,多神气的青年,

多俊丽的姑娘,

一朵朵初放的鲜花,

傲然在这里开放。

 

五月的炎夏未尽,

你们的心中炽燃烈阳。

六月的酷暑不断,

你们笑迎朝阳茁壮成长!

 

你们是祖国的骄子,

教育革命的闯将。

展开你们矫健的翅膀吧,

在新的战场上智勇地翱翔!

 老师的这首诗写在麦假开学后,写作背景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当时的学校在麦收时要放麦假,学生要回到村里参加“龙口夺食”的四夏大战。麦假结束,我们回到学校,要把参加夏收劳动的情况向学校汇报。郭老师认真批阅了我们写的夏收劳动作文,即兴写了这首诗歌,在我们的班报《战地黄花》上发表。

当年我们老师的这首诗,就非常的激动,非常的感慨。那时候、那年代、那岁月,我们的郭老师的用心是多么的良苦!题目是《献给大战夏忙的战友》,但写“大战夏忙”的很少,重点写“又来到新的战场”。而这“新战场”就是课堂!这个“新战场”“征途艰险”、“风急雨猛”,指的就是严峻的形势。我们的课堂,变成了批林批孔、批判智育回潮的战场,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的焦虑呀。所以,在诗中,老师鼓励我们要用“革命衷肠”,“勇猛顽强”地战胜“酷暑”“烈阳”,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迎着朝阳茁壮成长,当一名祖国的骄子,“智勇地翱翔”!

这首诗的发表,当时对我们鼓舞很大。虽然诗的表面没有说什么让我们刻苦学习,看上去还有一些“火药味”;但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教导,对我们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老师用班刊《战地黄花》为阵地,指导我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不断发表我们的优秀作文,这些举动,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似乎在无言地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这些“革命闯将”不但没有去迎合形势“批判老师”,反而更加敬重他了!这样的好老师,这样的好学生,在那个时代是少有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1974年12月,我们高中毕业。完成了学业的我们,告别了我们生活了两年的母校——僧楼高中,告别了可爱的校园,告别了敬爱的老师,回到了家乡,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