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解毒药--黄独

标签:
杂谈 |
最近正是挖野山药的季节,每次和李师傅上山采药,他都忍不住挖上一点,挖山药是体力活,还非常考验耐心,我正好这两样都欠缺,所以正常都是李师傅挖的多,除非碰上好挖的我才挖一两棵。
不久前和李师傅还有另外两个朋友上山,他们的目的是挖山药,我则是看看有什么合适的草药就采一点,因为是各开着自己的车,走的前后不一,回来的时候,他们跟我说,看到一棵苗很大的,开始以为是山药,但是想着山药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藤茎,走近又看了看,还是不好确认,加上长在坡下,没下去挖一点根看,就先确认是黄独了。
前天我又经过那里,特意看了看,发现其实就是山药。山药和黄独都是薯蓣科的,两者长的比较像,只是黄独叶子更圆一些,两者都会长零余子(芽珠),黄独零余子圆形,外皮有很多凸点,像个小地雷,去掉外皮呈青绿色,切开断面一会就会变成黄色;山药零余子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外皮光滑,去掉外皮白色。实在分不清,就挖一下它们的根,山药的根都认识,长的深,黄独的浅,根是一个圆形还长满须的疙瘩,几乎就是零余子的放大版。有时候说好像明白了,实地一看又迷糊了,其实接触多了,一眼就能分辨。
黄独又名金线吊虾嫫、毛卵陀、铁秤陀、黄金山药、雷公薯等,根和珠芽(黄独零余子)都供药用,味苦性大寒,有小毒,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功效凉血降火,消瘿解毒。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疮痈瘰疬等。
《本草经疏》云: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本草汇言》云: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
今人多用黄独治疗甲状腺肿或食道癌、胃癌,均有一定效果,但久服易伤肝。民间亦有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加冰糖炖服治疗百日咳,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
二十年前,我岳父得了食道癌,因家里穷,凑不够做手术的钱,加上岳父是一位民间医生,略懂医术,所以回家自己用草药调理,其中就有用黄独泡酒,每天含服一点,但终究回天乏术,坚持了两年还是走了。
【宜忌】: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症,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

形状象芋头,因根只结一颗且肉为黄色,故称黄独。

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蓣科薯蓣属。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通常单生,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种子深褐色,扁卵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分布于中国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黄独很小的藤都能长零余子。



零余子掉到地上,来年就生根发芽,这个没想到越长越小了。

1.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2.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百一选方》)
3.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4.治疮: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简要济众方》)
5.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6.治缩脚肠痈,干黄独一两,煎服。不可多用。(《浙江民间草药》)
7.治缠喉风,颐颔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8.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9.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木香一钱五分。研粉服或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10.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1.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2.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13.治疝气、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14.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福建中草药》)
15.治百日咳。黄药子三至五钱。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江西《草药手册》)
拍摄地点:昭平
前一篇:四方顶采药记
后一篇:止咳定喘药--山牡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