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茄树

标签:
杂谈 |
今年夏天在这里带回去的种子中,有几颗长相有点怪异,非常坚实的豆类种子,今天查了一下,原来是缅茄树的种子。上次就说这些种子打算留下来自己把玩,不想现在这些种子就是主要用来做工艺品玩的。
缅茄一般种植树10年后才进入结果期,每年端午前后(5-7月)开花,花白色或淡紫色,香味与玉兰相似,果实翌年1~2月成熟,荚果,每荚有种4~6粒。种子明显分为两截,上半截为革质假种皮,称为蜡蒂,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色泽金黄,质地坚韧;下半截称为核仁,宛如荔枝核,圆滑,呈黑褐色。
当地雕刻艺人在蜡蒂上精雕细刻成工艺品,或龙或凤,或狮或虎,栩栩如生。除图章外,还传统地镌刻出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优美图案。1957年5月,高州缅茄工艺品名声鹊起,远销海外,饮誉全球。1957年5月,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并获奖,后被编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列为全国著名土特产之一。1957年5月,中国政府把它作为“国宝”送了10颗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作为我国的一种独特的缅茄蜡蒂雕刻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深爱民间喜爱。过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缅茄雕刻工艺品作赠礼的。高州竹枝词曾写道:“奴生西岸近莲塘,嫁与南桥何姓郎,愧我压妆无别物,缅茄刻就两鸳鸯。”
缅茄Afzelia xylocarpa (Kurz) Craib,苏木科缅茄属。
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2~4对,小叶椭圆形,长5~7
厘米;生长周期长,从植苗到开花结果需时廿余年;于每年4-5月开花,花白色或红色,只有一片花瓣,有7枚细长的雄蕊和1枚雌蕊。香味近于白玉兰;结果约十个月后长成拳头至巴掌的椭圆扁豆形荚果,果皮坚硬,成熟时黑褐色,长达18厘米,剥去肥厚的荚壳,便露出拇指般大小的种籽即缅茄,每荚中含有种籽1—8枚,种子长约3~4厘米。缅茄上部为颜色金黄的蜡质蒂头,下半部为种核,形状与颜色均和荔枝核相似。它的种子红紫黑色,扁椭圆形,坚硬且有光泽;种子的基部有角质的假种皮,色如黄蜡,坚实如硬木。
因为没看到花,一直找不到它资料。当时在树下一个当地的小孩告诉我,这种子嫩的时候可以吃,我大感好奇,说那你吃一个给我看看,他摘了一个,用力在石头上砸开,取出一个种子颜色还白的放进嘴就吃,30妙后,见他不倒,我也尝了一个,味道清甜,还不错。
荚壳很大,绑上几跟草绳做对草鞋一般人穿绝对合脚。
这就是我在磅通省一座山上寺庙旁边看到的一株,另外在蒙多基里省的林子里也见过一些它掉在地上的种子,树却找不到,这树在柬埔寨分布应该也不会很广,都是野生的。
我带回来的种子。
据秦牧在《花城》中《含冤树--缅茄》一章的篇首中说:“全国仅有一株能够结可以雕刻的树粒的‘缅茄树’,生长在广东高州。我比对过网上的图片,觉得高州那长的缅茄种子蜡质蒂头还没我捡的长,估计我这种更宜用来雕刻呢。可惜路途太远,不然可以去多捡几个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