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三)注释
(2011-08-11 21:45:36)
标签:
文化 |
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三)(2006-02-01 20:43:55)
有这般汉,妄将禅宗学问化,以可怜之分别心,立此规律、彼特点,造大诠释、总体系,终乃测海算沙之书蠹矣。如妄论“立处皆真[1]”,则能立非立,所立皆非,立无可立,谁真谁假?如妄论“一切现成[2]”,则现无可现,能成非成,一切成非,谁现谁成?如妄论“不二法门[3]”,则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分别无二,谁分谁别?如妄论“不住一切[4]”,则不住而住,住而不住,谁住一切,一切住谁?如妄论“了无所得[5]”,则了无可了,得无所得,无得犹得,谁了谁得?如妄论 “能所俱泯[6]”,则能所能能、所能所所,能能所能、所所能所,谁能谁所,能谁所谁,泯而不泯、俱而非俱,能泯能俱、非所非能!
【释义】:有这一类人,妄图将禅宗学问化,以可憎可怜的分别心,立下这个规律、那个特点,以臃赘而不切实际的语言去诠释和体系化,这些人都不过是妄图测量海沙的无用书虫而已。如果妄论脚下即是天堂、立地而成佛,那么则能立非立,所立皆非,立无可立,谁真谁假?如果妄论一切都是心生妄想,造成因果报应、业力循环施受,那么则现无可现,能成非成,一切成非,谁现谁成?如果妄论一切都是绝对平等无差别的真理教法,那么说无差别就是有差别,有差别却也是无差别,到底又是谁来分别到底有无这个差别呢?如果妄论顺其自然,不去主观控制意念,那么不控制本身就是控制,控制了也就控制不住,谁来控制一切,一切又是为了来控制什么呢?如果妄论一切最终归空,空而无所得,则了无可了,得无所得,无得犹得,谁了谁得?如果妄论一切主客体都将寂灭,则能所能能、所能所所,能能所能、所所能所,谁能谁所,能谁所谁,泯而不泯、俱而非俱,能泯能俱、非所非能!
无生尽日欢,何来生死疑。有疑因患有,有患自缠丝。浮云万世名,粪土千年碑。
此身更无寄,未住早已离。依依河边柳,呦呦林中麋。日日皆好日,时时作花时。
潮起复潮落,月圆复月亏。世本无多事,何在有无为。莫窃尘上珠,莫恋法中奇。
明珠岂属有,说无亦是痴。无有全不立,犹在鬼作思。坐看天地转,起看天地垂。
雁行风过水,花落月临枝。法法皆无染,尘尘皆不遗。廓然泯凡圣,悠然入喜悲。
生死凭一笑,净污两由之。死生众生恩,净污众生慈。空花演佛事,幻镜戏魔师。
赴劫千身去,行难一愿随。阿鼻空未空,菩提期未期。琴歌自澹漫,莫向月中窥。
-------------------------------------------------------------------------------
[1]立处皆真,临济禅师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随处,到处,就是不管到哪儿;立处,就是自己站立的地方。做主人,这个主人不是只在自己的领地里才做,而是随处都要做;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当下,活在自己站立的这个地方,把脚下站成自己真的天堂。
临济禅师的这两个词是出现在这一段话里的:“道流,你若欲得如法,直须是大丈夫儿始得。若萎萎随随地,则不得也。……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萨疑时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则照。” 如法:契合于法理;大器:能担负重任的人;息念:呼吸和念头。这段话大概意思是:朋友,你想契合法理,必须做大丈夫。天下堪负重任的贤人,都是不会受人迷惑的人,也是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的人,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此,你有一念疑退之心即便是菩萨也会走入歧途。一息尚存,你的心就要像镜子映照万物而不像向外企求一样。
[2]一切现成:正是心生妄想,造成因果报应、业力循环施受。其中,因或缘或果都是人心的妄想,连佛果也是名佛。即心即佛,等什么呢,只不过是没放下的人,总还认为要等到阿弥陀佛来接他上西天,那当然是等不到的,再积极也没有用的。
[3]不二法门:不二,指不是两极端,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不住一切:《坛经》说‘无住为本’,是‘本性’的念念相续,念念不住,表示了一切时中的了无系着。而且,‘一切法在自性’,一切是‘自性变化’,‘性含万法’的。
[5]了无所得:出自”一切悲欢离合,得失穷通,转眼成空,了无所得”。真正知道“了无所得”,不只转眼成空。说转眼成空是随俗谛说,一般世俗人能体会、能理解;讲当体皆空,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当体皆空”是随真谛而说的,“转眼成空”是随俗谛而说的。
[6]能所俱泯:能所,佛教最先使用的术语,通常“能”指能动一方,“所”指被动一方;“能”指主体,“所”指客体。佛教语。 “能”与“所”相对, 犹言主客观。如,“能缘”指认识主体及其能动作用,“所缘”指认识对象;“能取”是内识,“所取”是外境;“能知”是认识主体,“所知”为认识对象。
《楞严经》卷6里的一段经文说菩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意思是:菩萨最初在能闻的境界中,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声音之相,再由了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有声与无声的动静两种境象,了然无碍而一念不生。如此渐加精进,能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都涣然冰释,以致于能所双亡,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从此所觉与能觉都荡然一空,空与觉性浑然一体,至极于圆明之境。由此空与所空都灭,灭尽生灭的作用,寂灭自性就当下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