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的基本概念与划分

(2011-05-01 15:46:00)
标签:

杂谈

在分型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定义“笔”。
    这个笔,不是一笔交易中的“笔”,而是代表一段走势。笔的确认,比分型要复杂一些。
    (图中的小线段代表的是K线,这里不分阳线阴线,只看K线高低点。)
    一、笔的概念: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笔的意义就是忽略掉相邻的顶和底之间的其他波动。

笔的基本概念与划分

上升的一笔:就是“底分型 + 上升K线 + 顶分型”(见右图);

    下降的一笔:就是“顶分型 + 下降K线 + 底分型”(见左图)。

注意,这里的上升、下降K线,不一定都是3根,可以是无数根,当然,简单的,也可以是1、2根,只要不违反结合律和定义就可以。

(注:“三相邻K线之间可能组合的一个完全分类”中的“上升K线”、“下降K线”是由3根K线组成的,而顶与底之间的“上升K线”、“下降K线”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虽然在缠论中是同时讲的,但是,它们的含义不同,不要搅在一起弄混了。)

    二、构成笔的基本条件——划分笔的标准
    构成笔的基本条件,即判断“是不是一笔”的成立条件,在缠论中有前后两个标准。


    1、第一个标准——原始定义
    (1)、必须是相邻的顶和底,隔了几个就不是了。一顶一底是相对应、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说,顶必须接着底,底必须接着顶。
    (2)、按照结合律的要求,顶和底之间至少要有1根K线,这是构成一笔的最基本要求。顶、底之间这“至少1根K线”应该是不完全属于顶和底的,也就是说,该K线至少有部分,既不属于顶也不属于底。
以上是笔构成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看下图:

 

 

笔的基本概念与划分

 

图①,是一笔的最基本的图形,顶和底之间至少有一根K线。    图②,顶和底之间共用一个K线,违反结合律了,所以不算一笔。
    图③,只有顶和底,中间没有其他K线,也最好不算一笔。
    另外,在同一笔中,顶分型中最高那K线的区间至少要有一部分高于底分型中最低那K线的区间,如果“顶在底的范围内”或“顶比底还低”,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反之,底分型中最低那K线的区间至少要有一部分低于顶分型中最高那K线的区间。
    在确定笔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上面的条件,这样可以唯一确定出笔的划分。


    2、第二个标准——对于笔的成立条件的修正
    缠中说禅在2007-09-18的“忽闻台风可休市,聊赋七律说《风灾》”一文中提到,实际划分中,如果严格按照第一个标准来划分,则会经常出现一些古怪的分段。那些古怪的分段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顶和底分型经过包含处理后中间没有K线了,不能算一笔,从而使得第一次笔破坏时,延伸不出线段来。
    缠中说禅通过计算能量力度,觉得可以把笔的成立条件略微放松一下,就是一笔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顶分型与底分型经过包含处理后,不允许共用K线也就是不能有一个K线分别属于顶分型与底分型,这条件和原来是一样的,这一点绝对不能放松,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能量力度;


    (2)、在满足(1)的前提下,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
    显然,第二个条件,比原来分型间必须有独立K线的一条,要稍微放松了一点,这样,整个划分就会减少很多古怪的线段,显得更加流畅,同时,也不会影响整个线段的动力学能量。


    3、笔划分的实用标准
    有了两个标准之后,在实际划分中,我们尊循哪一个?我认为,完全按照哪一个都可以。关键是我们必须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套标准来做,而不能忽而严格、忽而放松。
    对比上述两个标准,我整理出“笔划分的实用标准”:
    (1)、必须是相邻的顶和底,隔了几个就不是了。“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这是笔的最基本定义,这一条必须坚持,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2)、先处理K线间的包含关系。经过包含处理后,顶分型与底分型不允许共用K线。也就是说,对于非包含关系或经过包含处理后,要保证有独立的顶、底。这是标准一、二共同的要求。
按照这一条,经过包含处理后的顶、底如果是上面图②的形态,共用一个K线,肯定不能算一笔。
    (3)、在满足前面两条的前提下,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根(包括3根)以上K线
    经过包含处理的顶、底之间,如果存在多根K线,足够形成上面图①的形态,能够使顶和底之间有一根以上K线,那是一笔的最基本的图形,则同时满足标准一、二,这样的图形容易划分。
    对于K线不多、包含关系复杂的情况,在处理完包含关系之后,如果出现上面图③的形态:只有顶和底,中间没有其他K线,按照第一个标准,这就不算一笔。而按照第二个标准,我们可以去找到“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此时,不考虑包含关系,这两根K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线)如果有3根或3根以上K线,则在此顶、底之间仍可划分出一笔。按照这个方法,又挽救出一批“好同志”,这就是第二个标准比第一个标准的宽松之处。
    当然,如果在放松条件之后,“顶分型中最高K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线”之间不足3根K线,那就真的不能算一笔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的思路就清晰多了。
    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笔划分的实用标准”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只是我在第二个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一个操作思路而已。


    三、笔划分的唯一性的证明
    用反证法,如果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划分,都满足笔构成的条件,则可以假设:
    这两个划分在第N-1笔以前都是相同的,从第N笔开始出现第一个不同(N=1时,表示从第一笔开始就不同)。
    那么,在这两个划分中,第N-1笔结束的那一个位置的分型,显然是一样的,都是顶分型或都是底分型。
    (1)、关于“第N-1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是顶”的情况
    如果第N-1笔结束的位置是顶分型,那么,这两个划分中,第N笔的底必然分别对应不同的底分型(如果对应相同的底分型,那这两个划分就重合在一起,成为同一个划分了)。
    由于分型的划分是唯一的,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划分里,在第N笔对应的底分型,在顺序上必然有前后、高低之分,而且在这两个底之间不可能还存在一个顶,否则这里就不是一笔了。


    ① 如果前面的底高于后面的底,那么前面的划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按这种划分,该笔是没有完成的,一个底不经过一个顶后就有一个更低的底,这是最典型的笔没完成的情况。


    ② 如果前面的底不低于后面的底,则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如果再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如果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这两种划分都是不正确的,所划分的笔都是没完成的;
    如果再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没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下面一个顶分型,必然高于前面的底,因此,前面的底和这个顶分型就是新的N+1笔,因此,第N笔和第N+1笔就有了唯一的划分,这个第N笔开始有不同划分相矛盾。


   (2)关于“第N-1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是底”的情况,可以类似去证明。
    综上所述,显然,笔的划分是唯一的。
    四、划分笔的步骤
    从上面笔划分的唯一性证明中,其实也就知道如何去划分笔的步骤:
    (1)、确定所有符合标准的分型。
    (2)、如果前后两分型是同一性质的(即都是顶或都是底),对于顶,前面的低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对于底,前面的高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不满足上面情况的,例如相等的,都可以先保留。
    (3)、经过步骤二的处理后,余下的分型,如果相邻的是顶和底,那么这就可以划为一笔。
    如果相邻的性质一样,那么经过步骤(2)以后,剩下的必然有前顶不低于后顶,前底不高于后底,而在连续的顶后,必须会出现新的底,把这连续的顶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底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顶,都X掉;在连续的底后,必须会出现新的顶,把这连续的底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顶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底,都X掉。
    通过对步骤(2)和(3)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处理“连续顶、底”的方法
    对于相邻的“都是顶”或“都是底”情况的处理,简单说就是——不相等时,保留最高的顶、最低的底;相等时,保留前面的顶、底。
    经过上面的三个步骤,所有的笔都可以唯一地划分出来。先顶后底,构成向下一笔;先底后顶,构成向上一笔。所有的图形,都可以唯一地分解为上下交替的笔的连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