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这是太行山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区小村庄,由于村民们在70年代修建了一条通往村外的乡村公路而远近闻名。究其原因,就是村民们修建的乡村公路是挂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的。
郭亮村的“挂壁公路”,又称“绝壁长廊”,全长1300余米。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独立手工开凿完成。参加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郭亮洞“十三壮士”。郭亮洞也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
为了打通这条他们祖祖辈辈想要走出山外的公路,郭亮人在没有用任何机械设备,没有电力状况下全凭手力,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村里的老人孩子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搬运石块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硬是在太行深处建成了这条给郭亮村村民带来福祉的通道。这是一个村庄历史最辉煌震撼的一页,愚公移山原来不是传说。
太行山山体多为沉积岩,岩体坚硬、稳定,因此,给在崖壁中间开凿公路创造了可能。在岩石山体中开凿的山路,被称为挂壁公路,挂壁公路多用开天窗的方法开凿,天窗用来采光通风,开凿时还可以用来出渣。目前我国仅有六条挂壁公路,大多在太行山中,最大的一条是锡崖沟挂壁公路,最早的就是郭亮洞,因此,郭亮洞有“太行隧道之父”的美誉。
郭亮村位于太行腹地,房子倚山崖而建,村前咫尺是百米悬崖,村后是高耸的山峰,自古交通闭塞,出山艰难,几乎与世隔绝,在挂壁公路没有打通以前,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天梯是郭亮人的必经之路,720级台阶,镶嵌在200米高的绝壁上,最窄处20多公分,险要处须侧身才能通过。我尝试走了几级石阶,身子紧靠山崖,狭窄的石阶的一侧就是悬崖峭壁,没有护栏,道路是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崎岖不平。大概是久没人走了,路几乎荒废,不难看出,当时郭亮人出山十分困难。这条天梯是长廊没有开凿前村里进出大山的唯一通道,一米多宽,几乎是90度的山梯,想想以前的人就是凭这条路沟通往来,真如桃花源记中记录的一般。
如今,快40年过去了,当年的乡村公路被后人充分开发和利用,或旅游、或拍电影、或写生,总之,郭亮村挂壁公路的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当年的交通价值了。这也是当年郭亮村从村民们始料不及的。
郭亮公路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联想到郭亮洞的开凿年代以及距离郭亮洞不远、同为人工改造自然伟大工程的“红旗渠”,人们不难发现这其中饱含的毛泽东时代的精神。“人定胜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那个时代,人力被极度夸大和推崇,人民改造自然的热情空前高涨,喊出了“农业学大寨”、“学习大寨要大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愚公移山”、“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大峡谷那端,直上直下的丹崖绝壁,忽然洞开明窗,蜿蜒盘旋着,车辆就“嵌”在山壁之中行走,忽隐忽现。那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人力的刀披斧凿.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