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命制试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04-09 16:27:01)
标签:

教育

生物

分类: 专业成长

命制试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安徽铜陵11  严德友  2009.1.9

编辑:禾本科               2013.4.09

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学业考试试卷,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或名教师),更要求能命制出一份好的试卷。

要想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学业考试试卷,首先要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态度;其次,要有一定的工具和手段;第三,就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主要讨论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教育测量的四个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上面四个指标用来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其中前两个指标主要针对整个测量而言,后两个指标主要对测量的项目而言

 

信度: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的程度,亦即测量的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应了考生的实际水平。是指实测值和真值相差的程度。

提高信度的方法:

1.适当郑家测试题目的数量

2.测验的难度要适中

3.测验的内容应尽量同质

4.测验的程序应统一

5.测验的时间要充分

6.评分要尽量做到客观化、减少评分误差

7.应试者参加测验的动机水平、积极性以及疲劳程度

 

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控制系统误差

2.精心编制量表

3.妥善组织测验

4.扩充样本的容量和代表性

5.合理处理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6.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题数)→增加测验的长度对信度的影响大于对效度的影响。

 

难度: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以程度

难度是试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指标。试题的难度不但对题目的区分度有影响,而且对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度的高低与被测试的水平直接相关。

难度的计算

1.客观题难度的计算:P=R/N P表示难度指数,N表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R表示答对某道题的人数。很显然,这里的难度指标,表示的是试题的通过率)

2.主观题难度的计算:P=X(平均)K  P表示难度指数,X表示所有考生在这道题上的平均得分,K表示这道题的满分)

测验的适宜难度

难度值得取值范围为:0P1,当P=0时,试题的实际困难程度最大(所有的考生都得0分),当P=1时,试题的实际难度最小(所有的考生都全对)

在通常测验中,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即大多数题目的难度在0.3-0.7之间,少数题目可以在这个范围两边且题数(或分值)大体相当,使得整个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5左右(0.45-0.55之间)

试卷的难度控制是命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学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也是命题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因素之一。我们要注意到面对不同性质的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型和基础性是它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在设计试卷的难度结构时,要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和本校学生实际把握试卷的难度。

控制试题难度的基本方法:

1.考察知识点的多少

2.考察能力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高低

3.考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

4.命题的技巧性 (如同一个问题,可以命的容易,也可以命得较难)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用符号D表示。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测验,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得应该得低分。所以区分度又叫鉴别力。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难度适中,可使区分度达到最大值

提高区分度的方法:

1.使题目的难度适中,使整个考试难度适中

2.着重考察复杂的学习结果

区分度的评价标准

区分度自然是越高越好,但要做到这一点较难。一般说来,可参照下表标准。

区分度在0.40以上,非常良好;区分度在0.30-0.39,良好,如能改进更好;区分度在0.20-0.29,尚可,用时需作改进;区分度在0.19以下,劣,必须淘汰或改进以提高区分度后方可使用。

 

二、命题原则与要求  

1.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应灵活多样地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2.要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3.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4.试题内容应科学、正确,表述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难易程度要适当;试卷形式要规范。

 

三、试题类型

尽管决定试题质量的根本要素是它内在品质,但不同形式的试题在检测功能上确有差别,适用于不同的检测目标。常用的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

1.选择题

在一份试卷中安排一定量的选择题,有利于对课程标准内容的覆盖,且评分标准客观。但选择题难易反映学生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且由于提供了备选答案,使得学生在解答时有了一定的猜测机会。所以,选择题中腰避免无效或低效的备选项,降低学生完全凭猜测答对的机会,提高题目的信度。

2.填空题

理科试卷中的填空题除常见的填关键词语的形式外,还有图形填空、表格填空等形式,考察的内容和功能上也在不断扩展,如考察学生识图、作图能力,初步分析推断能力等,还有的填空题要求填写的时一项计算的结果,实际是计算题的简化。

试卷的覆盖面是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试卷中要有适量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课程标准中层次要求较低的多数目标,考察时过程简单,步骤单一,可首先考虑通过这两类题型来考察。

3.简答题

简答题要求学生以简要的语言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由于答题时学生要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对象进行描述、解释、分析、推理等,所以简答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深入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能考察学生初步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编制简答题时要注意情境的设置,最好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考察学生,不宜直接提问课本上一模一样的内容,让学生背书来答题,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测量出学生真是的知识与能力,反而还会对教学产生不好的导向。通过适当地设置情境,还能把简答题编成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简答题评分不容易做到客观。此外,那些完全照搬课本问题的简答题也容易导致学生不求理解的死记硬背。

4.计算题

计算题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要求展现完整的解题过程。

5.综合题

在同一道试题中兼有选择、填空、简答、计算或其中两、三种形式,可归纳为综合试题。命制这类试题的意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全面、深入地考察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以及分析、推理、计算和科学语言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较适于考察课程标准中层次较高的目标,也较容易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要求。

在编制这类试题时,除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外,还要注意控制试题的难度,不要把这类试题都编成难度很大的题,或者最后来一道难度陡然增大的所谓“压轴题”

设计这类题目要注意:题目的难度宜分散,同一道题中的几个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这类试题命题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试题本身还包含不同的难度层次,往往有较好的区分作用,能教方便地实现不同的考察目标,但评分过程却容易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这类试题的解答往往包括多个步骤,若试题设计的不好,学生在前面理解题意的程度会对后续的解答产生过大的影响,从而出现被重复扣分的情况。

在编制试题时要注意利用各种题型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类试题的功能,凡是能用客观性试题来考察的内容,尽量用客观性的试题来考察。要注意提高客观性试题的编制质量,对于主观题,要注意评分标准的制定要尽可能详细和具有可操作性,以提高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命题建议

1.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避免“繁、偏、怪”试题,保证试题对教学的正确导向

3.对科学探究的考察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重点观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应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察。

4.通过综合性试题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判断和决策能力。

在试卷中适当命制一些综合性试题,有利于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促使教学走出学科局限,注意关注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发展。

五、组卷原则与试卷结构

从原则上说,试卷的考察内容、题型、难度的确定,试卷的组成:必修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遵循考试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在广泛调查,深入了解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展示;有利于呈现考试成绩;有利于控制试卷的测量误差;有利于引导社会梳理新的学习成就观、人才观,引导实施优质的义务教育。

另外组卷过程中对难、易题的先后顺序安排要妥当,一般是先容易后难,保持一定的梯度。有题图的安排要恰当,要考虑到试卷的整体视觉非常美观才行。

具体的试卷结构、题型和分数的安排应与各学科的高考试卷或教研室命制的期末试卷形式一致。

六、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必须准确无误。各步骤的赋分要合理恰当,必要时要作较详细地说明。

要做到:1.要有利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和评估。2要方便阅卷老师客观、准确地批阅试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