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官窑天青釉琮式瓶----“汝窑碱斑”成因初探

(2012-03-10 19:00:34)
标签:

杂谈

             http://s8/middle/8166281dhbad090db9a97&690

 

 琮式瓶是仿史前良渚文化的玉琮之形制成的,玉琮是远古先民的祭祀用器,圆口方体寓“天圆地方”之意。琮式瓶始烧于宋代,以后的朝代大多也有烧造,宋、明、清三代多为当朝官窑制品,晚清至民国民窑也很多,而且逐步变为观赏瓷种。

 

                        

              http://s2/middle/8166281dh7918b0f60031&690

 

               http://s12/middle/8166281dhbb67f701a65b&690

 

    此瓶釉层肥厚,釉中气泡很少,釉层不太透明,色泽类似汝窑,是微灰的天青色,釉质温润如玉,瓶体宝光莹润,金丝银线大开片,有冰裂纹,胎体底足紫褐,口沿薄釉微泛紫。此瓶釉不够透明光泽也不够,所以它不是龙泉窑,不是金丝铁线,所以它不是哥窑,它的特征最接近南宋官窑。

 

               http://s11/middle/8166281dh7914b349af1a&690

 

    此瓶的部分釉面有类似“汝窑碱”的白黄色斑点分布,这些斑点形状各异,按色的深浅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最白的似是在釉表面上,第二类和第三类白度依次降低,是在更深的釉层中,这从它们之间相互的遮挡关系可以分辨出来。重要的是不论是那类斑点,斑点所在位置上方釉面都是光亮的,即釉面的光洁没有被破坏,用40x的放大镜可看清楚。这说明此白斑不是酸碱腐蚀所致,而是釉体中釉质自然发生了物质改变。可能的原因是在焙烧时这些部位温度低,釉中物质没有进行充分反应,烧结不好,经久远的年代,这些物质在一些外部条件作用下发生了逆反应,使釉中物质逐步还原成原来的物质。类似于没烧好的砖,出窑时是硬的,待几年就会变成粉末。

    正如“汝窑碱”要经上千年才可能出现一样,这种釉质变化也应经同样漫长的时间,这也是这个琮式瓶断代的重要依据。

 

      http://s8/middle/8166281dhbaf89e3be147&690

 

                    http://s6/middle/8166281dhbaf88a1a7a65&690

    

    至于这些白斑是什么,是否就是“汝窑碱”,我认为应该是,因为还没在其他瓷器上发现过类似的碱斑,这件瓷器虽不是汝窑器,但其釉质极似汝窑。是否是靖康之变后,北方汝窑、官窑窑工逃到南方,投到南宋官窑中带去了汝窑的技术,使烧出的瓷器具有和汝窑相同的性质?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因为北宋官窑就是采用汝窑的技术,“由于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间,有着系统的传承关系,南宋官窑最初是承袭了北宋官窑的烧造方法,瓷土、釉材都按照北宋官窑的标准来选取。南宋政权稳定后,又吸收了龙泉窑薄胎厚釉的经验和方法,烧制出来“聚沫攒珠”、“紫口铁足”的南宋官窑。”(绿字为丘小君语),所以,南宋官窑初期,南宋官窑器釉质似汝窑应是真实的。另有说法是“汝窑碱”只出现在汝窑器上。其实这瓶的釉基本失透、带灰的天青色、釉中气泡很少、釉中似有瑪瑙末,冰裂纹,都较符合汝釉特征,只是因釉层厚开片大了。那形成白斑的物质,我怀疑是否是未熔融好的瑪瑙末所为?因为只有汝窑中含有瑪瑙末,这可能是只有汝窑会产生碱斑的原因。

               http://s12/bmiddle/002mV6Mdzy7mcT5Uean6b&690


    此瓶有几个较大的爆釉点,它可能是官窑中的次品,因此它可能未进入宫庭。但细看其爆釉点的细节,可发现一特殊现像,在爆釉点周围都有一个白斑点围成的圆圈,圈内釉面没有白斑点,圈外才有。

    形成这一现像的原因应是,在掛釉前爆釉点处粘附了油污,掛釉后釉与胎结合不好,烧造时才爆釉露出了胎。爆釉点都在棱角处,焙烧时此处温度高,釉的粘度小,表面张力小,更因有油污存在釉的内表面张力更小,而且油污在高温下有气体产生,从而产生爆釉。爆釉瞬间被周围温度低,粘度大,表面张力大的釉面迅速拉开,漂浮在釉表面的未熔融好的瑪瑙末也被向四面八方拉开,形成圆圈,经上千年的时间,未熔融好的瑪瑙末变成了白斑,白斑形成的圆圈也显现出来。这些油污在爆釉前因隔绝氧气,并不变质燃变,所以爆釉时它有减小表面张力的作用,爆釉后接触氧气立刻燃烧失效,表面张力重新增大,最終使口沿表面积收缩,使口沿釉面变得圆滑。此图中最上方的爆釉点口沿还较锋利,这是因为热量是由下向上传递,下部温度高,先爆釉,上方的爆釉晚,第一个爆釉点虽瑪瑙圈已形成,还未能完成口沿釉表面积缩小的过程就降温了,而由上向下数第三个爆釉点比第二个爆釉早,它此时已完成了釉面收缩,而且正在与失去油污的胎体重新融合,并使爆釉点缩小。第四和第五个因爆釉更早,此时釉面收缩已将爆釉坑填平,爆釉点已消失。    

    这一现像一方面说明这些白斑不可能是人为造假,同时也证明未熔融好的瑪瑙末就是“汝窑碱”产生的根源。也说明了“汝窑碱”只产生在汝窑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汝釉内才有瑪瑙粉末。

     因无法见到远在日本的带碱斑的汝窑,这篇小文缺少最重要的实物证据,只能是抛砖引玉的砖块了,望有机会见真品的朋友斧正。 

               釉  面  白 

       http://s16/middle/8166281dhbacee77c78cf&690 

  有白斑的釉面光泽   (细看可见白斑上的釉面光泽不变)          http://s12/mw690/002mV6Mdzy7mcThR73t7b&690


           http://s2/middle/8166281dh7918b17ad811&690

           http://s1/bmiddle/002mV6Mdzy7meNNtmj680&690

         http://s12/middle/8166281dhbb4136f963bb&690

 

             http://s10/bmiddle/002mV6Mdzy7mcTO5Fvr59&690                                            日  本  藏  汝  瓷  的  汝  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