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命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暨对策建议》发表《小学教学》2021年第五期
(2021-04-27 17:30:16)小学语文试题命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暨对策建议
[摘要]小学语文试题命制存在诸多问题,模式化结构、低阶化题干、同质化内容,不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教研部门的引领乏力,命题者素养缺失等,导致卷面考查的价值羸弱。试卷检测应该服务于教学,最大限度地反应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试题拟定要进行整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
试题命制
2019年9月,小学语文全国启用部编本教材。新编教材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彰显教材的应用性与有效性,不再像以往教材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内容的确定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的解读、选择、实践。部编本教材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栏目明确规定了教什么。教师可以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展开教学活动。学期末的考试评价
一、存在问题
1、模式化结构,约束考查的灵活针对性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表达依赖语言文字。人的灵智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灵性。小学语文试题的拟制应该是形式多变,富有创见,顺应语言文字的本质属性的。经过多轮的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对语文的本质认识渐趋深入,但是试卷命题形式呈现模式化趋势,考查的手段固化、僵化。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试题却局限于写,对听说读的考查流行于口号式宣传,很少付之于行动。题项分布一般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表达三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看拼音写词、选择填空、按课文填空。阅读理解,一篇课内,一篇课外。小学习作总是局限于写人记事。即使有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试题改革,要么增加一两条题项,要么经过短暂的试点运行,不久又复归于平静。
2、低阶化试题,缺乏思维的深度参与性
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方面。其中记忆、理解为低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各级教研部门提供给学校的样卷,或科任教师自主命制的试卷偏向于低阶思维的检查与反馈,需要高阶思维的题量在卷面所占的比重偏低。字词的音形义、句意的理解、主旨的揭示,甚至整合后的课文填空和课外阅读量的拓展,体现的多数是学生记忆理解能力。阅读短文中,也多次出现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缺乏“读”的过程;对短文的信息检索与形成解释反复多次,而评价鉴赏、拓展应用型试题鲜为少见;学生习作结构化,仿作、套作,缺乏心灵直接抒发。以上种种现象,证明我们的考查试题一直在低阶处徘徊,难以真实再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发挥借助考研引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作用。
3、同质化内容,消解试题的年段差异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作出明确的区分与界定。部编本教材在单元序言、课后习题也有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提示或检查。同样的教学知识点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呈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螺旋上升的层级形态。因此,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试卷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适用的学生是不一样的。翻开各年级试卷,令人意外的是试题难易度没有区别,试题内容除几个看拼音写词语与按课文内容填空外,三到六年级的试卷惊人的相似,几乎可以互换、通用。一张试卷适用多个年级、多个学期,一篇习作可能包打天下,这不得不说是试题命制的失败。考查的标准和意义的消除,学考分离,导致教学的隔离,教无目标也就漫无边际。
二、原因分析
1、强行切入,教研部门的引领乏力
1954年,教育部提出成立地方教育研究室;2019年,首次明确教研员标准。国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在不断完善。教研服务于教学,教学一线的老师需要教研部门的引领。科层制度下,行政对教研的干预,影响着原本相对独立的教研文化的发展。教研员选拔任用后长期脱离课堂一线,教研与教学不再是鱼水伴生,而是教学顺从于教研。但是,教学与教研都应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行政强势,学校职能部门的盲从,反而背离教学的初衷。学期末的试题研制时,各学科教研员首先确定命题方向、题型结构、分值权重,命题教师联系学期目标、学生实际进行拟制。真实的现状是试题拟定、创新的空间非常狭窄,命题人即使有针对性拟制出一些适用性题项,如果与教研部门的主导思想不符,也会限定整改,所谓的试题命制变成一种“八股式”题干填空。
2、理念滞后,教师自身的素养缺失
从国家层面的要求看,小学阶段一学期结束才可进行一次成绩检测,各校自行组织,作为学业评定的参考。教师操作时,不公布成绩,不给学生排名。“命题应当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2】现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地区以县(区)为一个整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部分学科对调监考,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唯分论英雄的导向将应试教育拖向更为泥泞的深渊。如此滞后于教育发展的教学理念,导致讲风、练风的盛行,很难有效制止。数年如一日地疲于应付分数排名,教师们的教学理想、教育情怀消磨怠尽,后期学习的激情、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足。教师素养不能与时俱进,试卷命题形式陈旧、内容泛化,机械识记取代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当然无法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能紧随学生成长的节奏,发挥不出试卷考查的价值意义。
3、眼高手低,卷面考查的价值羸弱
一份优质试卷定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时的成功与欠缺,综合考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不同学段,不一样的学期,试卷所呈现的知识点的分布、能力点的构成也各不相同。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在教研室的领导下,参与命题的教师大多是骨干教师、名教师。各级各类的名师评选注重两“Zhang”两“课”,即表彰、文章、上课、课题研究,考试评价研究成了众多名师的短板。还有许多名师取得荣誉称号忙于行政事务,脱离一线教学,疏于学习。这些教师所拟制的考卷带有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不接地气。甚至有些参与命题教师因自身工作任务繁重,疏于业务学习,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的脉络没有完全熟悉,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深刻、不到位,进行试题命制时,主观臆断决定了试卷品质不高。
三、对策建议
1、试题整合,综合考查学生语文水平
“创新命题方式,创设语言情境,整合语文知识。让考试成为检测学习效果和学生再学习的有效途径。”【3】试卷检测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收获与不足,借助考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一张试卷,要最大限度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知识点进行整合,精炼的题项里面包含多项知识点,提高试题品位。
例1:下列读音、字形、字义全部正确的是(
A
荇藻(zo)
B
玫瑰(guì)
C
沏茶(q)
D
聆听(líng)
本小题全面检测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一小项试题达成了对多项知识点的考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单纯的纸笔测试只能反映学生语文理解和书写表达状态。我们还应该把听、说、读也纳入考查范围,计入语文学习总分。整合后的语文考查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听一段文字录音,完成练习;师生面对面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话,或给定一个主题进行一次小演讲;抽签阅读一篇文章,鉴别学生真实的阅读力等。最后按比例合计各小项分数,得出学生语文总分。此外,纸笔测试的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也应该整合,将基础知识融入到阅读短文里,阅读中进行应用,应用中阅读,减少单项乏味的训练,增加阅读短文的题量,在卷面语境中完成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看拼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就可与课内阅读短文相整合,名言佳句的积累在短文语境中灵活运用。课外阅读短文根据班级考查的需要,命题者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动。习作的主题或形式也可以与阅读短文一脉相承,学生从阅读到作文正向迁移,就有话可写、有形可依,降低写作难度,整张试卷在气韵上显得连贯完整。
2、回归本体,专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区别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本,是课堂教学之依托!我们的试题不能完全脱离课本,天马行空。”【4】语文试卷应该回归语文本体,尽量避免非语文的内容进入其中。历史人物、地理位置,数值计算、时事政治等要远离命题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考,但要融入语文要素。一张语文试卷的难易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既有低阶阅读思维的题项,又要有高阶思维的试题设置,区间分布合理。
例2:六(上)语文课外阅读短文的检测《一碗水》(作者:贾赛赛,选自2013年22期《青年文摘》)共六条试题:她做了什么事,我被震住了?这则故事中,共出现三个人物,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选择一个,说明理由。我下意识地从自己原来待的地方往后站,表现我内心怎样的情感?拿碗给她盛水喝,我经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提到“秋天刀割过的麦地”?
3、有迹可循,突出考查学生学习过程
教材是集众多语文专家、学者的智慧之大成,提供给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凭借。尤其是部编本教材以泡泡语、旁注、课后习题的形式清楚地标明每一篇课文应教的语文知识点,单元导语中直接揭示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命题时应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
例3:六(上)第四单元《桥》的课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计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练习的语文价值极高,稍作编辑,进入试卷,就可作为题项用来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掌握情况。部编本的配套练习《补充习题》是学生平时作业的汇总,也可作为试卷内容的备选对象。写作试题必须是从本学期语文书中产生,命题者可以对八篇大作进行整合、调整、创生,但是不能突破教材所限定的习作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教什么考什么,写什么考什么,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课堂教学也就远离无限度的拓展,摒弃过度地解读与挖掘。试卷不脱离教材,讲考一体化,即使命题者水平稍有缺陷,也不会出现偏题、怪题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俊卿.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例研发[J]. 西藏教育,2014(2):60-61.
[2] 马之先. 小学语文命题探索[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3):79-80.
[3]
李文广.
基于联系
[4]
[5] 叶赛红. 小学语文试题设计“三性”——小学语文命题例谈[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1(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