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文化的内涵诠释、存在问题及其纠正策略》2021第四期《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1-04-12 08:43:59)课桌文化的内涵诠释、存在问题及其纠正策略
【摘要】课桌文化,俗称校园涂鸦,是学生心灵自由释放的一种隐匿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状态,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对待课桌文化,借助多种手段,转化学生对课桌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规避课桌文化的不利影响,有效利用课桌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桌文化 内涵诠释 存在问题 纠正策略
课桌文化是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状态。课桌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座右佑的产生,古人将志向刻在书桌右边,以此时刻激励自己。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更是伴随了几代人的学习记忆。课桌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雕刻、书写、绘画;课桌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励志宣誓、心灵寄语、文字公式等不一而足,也会出现色情、谩骂等低俗的文化垃圾。课桌文化作为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与同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大多是隐匿地随性而为,对于学生心灵成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引导,成为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内涵诠释
概念阐述
文化(culoure)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界定,特指精神财富。但在文化孕育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伴生消极文化因子,导致文化糟粕的产生。而课桌文化,是发生于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武汉工程大学黎立夏教授对“课桌文化”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和通俗性,课桌文化是指“学生在书桌上书写、刻画各种语言文字、诗词警句、公式符号、画画等的总称。”【1】课桌文化,俗称校园涂鸦,是学生心灵自由释放的一种隐匿文化,带有损毁性和随意性。
价值厘定
萨特认为,存在即合理。课桌文化的产生,固然背离教育初衷,但是人的先天自由渴望,以及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与学校教育的规训性相矛盾,课桌文化的存在却是客观的不争的事实,不会因教师的主观愿望而消亡。华中师范大学陈秀玲教授认为“课桌文化隶属于校园文化,但与校园文化的总体特征又有一定区别。它是学生自愿的非团体、无组织性活动,内容是学生心理的真实体现,表达的意思纷繁多样,好坏不一。”【2】浙江的姜小鹏老师通过调查分析,指明“课桌文化总的来说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首先,由于它存在的形式就是错误的;其次,内容多是消极方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3】学生在课桌表面随意胡乱地刻画书写,自然流露内心隐秘处的欲望与思考。课桌文化是学生群体文化的亚文化状态,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引领课桌文化朝向健康积极的一面发展,力求规避其对学生人格与心理的不良影响,让课桌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盛宴。
存在问题
教育的主客体对学生在课桌上进行涂鸦的行为褒贬之一。笔者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近三十年,结合亲身经历,觉得没有教育引导的课桌文化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损毁公共财物,影响校园整体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就是一本无形的书,学生徜徉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熏陶。当个别学生一时兴起,在课桌表面恣意涂抹,自我情感得到宣泄的同时,却让原本平整干净的桌面布满污渍或伤痕累累。学生的涂鸦行为破坏了教室的美感,原本属于知识学习的物理空间显得格外刺眼,学生的内在情绪引起不良波动。破窗效应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桌不久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坏,课桌的使用年限将会大幅缩减。个体行为也会带动群体效仿,行成一股很不文明的校园风气。如果校园涂鸦得不到遏止,消极的同辈文化有着巨大生命力,从教室到校园都会见到学生的涂鸦作品。这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是一种不可抗逆的损毁与破坏。早些年,有学者建议删除或改编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没有道理的。鲁迅的“早”字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校园,留在了不同学生的课桌上,成为教育的伤痛和隐忧。
缺乏社会公德,破坏健康成长的心境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是自由的外在表征,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也要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以破坏公共财物的代价,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博取个人的心灵畅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课桌涂鸦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准则的行为,更是缺乏社会公德心的表现。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优雅环境的营造需要每个社会人的付出与努力,文明风气的形式又会促进个体心灵的健康成长。当一个人,或一群人一起从事课桌文化的创造,对于学生个体的品质塑造是不利的。社会公德教育的缺失,容易误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课桌文化中的色情文字、图片,或谩骂词汇对那些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违背教育初衷,陷入自由散漫的窘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2018修正)总则第三条指出:义务教育必须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学生在课桌表面的任性涂鸦,是与相关教育法规相背离的行为。我们不否认有些学生在课桌上会书写一些励志性的语句,进行积极向上的情感抒发,但是这样的涂鸦也是在违反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进行,是应该坚决制止的社会行为。任何一所学校的校规校纪肯定是杜绝课桌文化的流行。为什么课桌涂鸦屡禁不止?这是因为有些学生缺乏纪律性心理作祟,对校规校纪没有敬畏之心。一名学生一旦缺乏起码的纪律意识,养成自由散漫的恶劣行为,德行肯定不会高尚,学业即使再出色,也是给社会培养出一个“危险品”,会给他人带来潜在的社会危害。
纠正策略
我们以“课桌涂鸦、课桌文化”为关键词,在知网、维普资讯、万方知识等数据平台进行检索,能够检索到近三百篇的相关文档。众多研究者对课桌文化的内容、特征、作用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很少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切实可行的纠正策略。有部分作者提出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加强道德教育。这也是从学校层面提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指引。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既想知道是什么,又想掌握怎么办的方法。笔者以为,课桌文化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不如采用积极疏导的策略,转移学生课桌涂鸦的阵地,营造出和谐向上的班级育人环境,让课桌文化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心灵成长的轨迹。
一张纸,提供一个平台
经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得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课桌涂鸦。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三强调,甚至严禁课桌涂鸦行为的发生,不如顺应儿童天性,号召学生在桌面铺一张厚卡纸,以美术素描纸为佳。用宽胶带将四周固定平整。教师不禁止学生的涂鸦行为,也不明说;不暗示学生可以在桌面白纸上涂鸦,也不提倡。人皆有爱美之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部分学生面对洁白的纸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在纸上涂画。问他们原因,说的理由包括不忍心、舍不得等。笔者默默关注着学生的行为动态,利用班会课、晨会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远离低俗文化教育。学生课桌涂鸦行为得到明显改善。时间久了,有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稍弱,又开始课桌涂鸦。但这时的涂鸦行为不会损毁课桌,涂鸦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白纸成了草稿纸,学生在白纸上进行算术计算、单词拼写、汉字比较,以及列习作提纲等,占课桌涂鸦的绝大部分。其次,白纸成了字帖,学生把白纸当作练字的芳草地。当然,也有学生在白纸上进行绘画创作,人物肖像、动植物、卡通图案等出现频率较高。绘画内容与学生的个性气质、喜好有关。厚厚的一张白纸,是学生展示心灵的平台,也为低俗文化的传播建造起一堵防火墙。
一面墙,呈现一处风景
大禹治水时,采取了与父亲鲧完全相反的策略,疏导河道,黄河水患得到解决。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对学生的不合常规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行采用顺应孩子心理需求的疏导策略,效果肯定会好于强制规定、人身设限。厦门大学的芙蓉隧道建造历史不如未名湖、清华园,但厦大隧道涂鸦墙在网络上声名鹊起,吸引很多人前往参观拍照。一面墙壁成了一处风景,是学生个性张场的天空。针对学生渴望表达,需要展示的内在心理,笔者在教室的四周墙壁上专辟出一块,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建共享的舞台。这一块墙壁与中队角、黑扳报共同承载班级文化建设内涵,四周用彩色胶带限制边框,配有标题和各种图案,显得文艺清新。笔者曾给这一面墙壁取名“回音壁”“心灵天空”等,在墙壁上张贴代课单、优秀作业、教师寄语、友情提醒等。学生则利用这块墙壁进行作品发表,把自己的优秀绘画、手工、习作张帖上墙;或者给老师、同学留言,署名与否采用自愿原则;留言内容可以是建议、批评、通知等,也可以写失物招领、寻物启示、文学创作、“微”信交流。例如,曾有学生写过:“你收藏了什么?”后面有一个学生跟帖:“我收藏了你这个二百伍!”老师在下面接着标注:”严禁人身攻击!”谁写的,已经不重要,关键同学们在付之一笑中明白了文明用语的重要性。
一个约定,成就一段人生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教师就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引领学生沿着健康、活泼的学习道路前进。课桌涂鸦行为,从认知意义上来讲没有对错,但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就显得有违人类群体生活的标准,不符合管理学的规范章程。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的言语启示与引导很难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并不能借助说教内化为一种意识自觉。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空洞的说教起不到理想效果,我就与学生约法三章,教室的文化布置,不能肆意破坏,环境卫生需要大家自觉。为防止学生一时贪玩而忘记课桌涂鸦的要求,笔者将规则拟制成顺口溜,打印在单面胶的桌贴纸上,为每个学生的右上角贴上一小块,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桌贴上的文字包含“教室环璄靠大家,不许刻,不许画,全体争做银杏娃!”学期末的“银杏奖”的颁发,“银杏之星”的评选,是我校结合学校银杏文化的建设,针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的荣誉称号。桌贴顺口溜时刻提醒学生不可乱涂乱画,要为争取荣誉而加强自律。班委会设有专门的“涂鸦提醒员”,利用课间巡视学生涂鸦行为,友情提醒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涂鸦表达。一段时间过后,班级进行爱护环境、保护公物小标兵评比,为学生树立标竿,以榜样的力量转化学生,消极涂鸦也就逐渐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黎立夏,许胜利. 中学“课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9(3):27——30.
[2] 陈秀玲,王涛. “课桌文化”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3):76——80.
[3]姜小鹏,何英莲. 农村初中“课桌文化”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