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81年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Krashen认为输入假设是外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并认为外语习得包括五种假设,即,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他认为自然习得是外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习得能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学习者在大量的输入中就可以学会一门语言,而“学习”这个活动只是起到了对语言纠正、监察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理想的输入有四个基本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输入量(i+1)。首先输入的语言必须是可理解性的,如果对学生输入的语言太难,那这种输入就是毫无意义的。并且输入内容应是有趣的,有关联的,能激发学生情感和知识上的共鸣。其次,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他提出的i+1原理确定是输入量的问题。用i表示习得者当前的语言水平,而语言输入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能力,也不能不低于或接近。语言输入i+1的时候,这样的输入才是有效的。1985年,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理论,他认为语言学习必须要有输入,但是只有输入确实不够的。输出的语言学习过程是同等重要的,输出即学习者通过思考输入信息所得的语言资源,整合出自身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将输入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用于表达自己、传达信息。语言输出理论里有三大功能:注意/触发功能、检查假设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其中注意功能是指通过的输出,语言学习者能意识到他们在语言学习所遇到的困难,并知道他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得到什么,从而促进对语言形式的习得。Swain指出在学习者想要表达出目标语时,会对自己的语言提出假设,然后用已有的输入信息量去验证、分析、修正语言。如果无法解决问题,学习者会通过继续学习,改正错误。这就形成了输入和输出的积极循环。Swain的“输出假说”其实是对语言学习方法的补充,语言输入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只有语言输入也是不够的。学习者还要通过使用这门语言输出才能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内化,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输入和输出理论为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支撑,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输入提供基础,同时也需要输出来检测和巩固,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