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地市质检之记叙文阅读(一)
(2018-05-19 20:52:14)分类: 关注中考 |
2018年福建省九地市质检分类汇总之记叙文阅读(一)
地市 |
2017年质检及中考 |
2018年质检 |
福州 |
用爱好去为自己增值 |
救命的海鸥 |
厦门 |
闯祸精 |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
泉州 |
要命的书 |
牡丹真美 张丽钧 |
漳州 |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
寒夜里的那束灯光 |
三明 |
春天的故事 |
父亲的田野 |
南平 |
绣眼与芙蓉 |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
宁德 |
妈妈偷吃 |
铜项链 |
莆田 |
栖在树上的鱼 |
永恒之树 |
龙岩 |
我们不说再见 |
都是春天 |
2017省考 |
一棵小白杨 |
|
福州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4题。(21分)
救命的海鸥
科里•瓦尔克•迪伦[美国]
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沉了,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整整两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我”12岁时在岛礁上救了海鸥,海鸥又救了“我”和爷爷的一段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第一段中对海鸥的描写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坚韧的,为活命不择手段的爷爷形象。
D.文章以“救命的海鸥”为题,点明文章的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1.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4分)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3分)
(2)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13.第段中“我”为什么说“它真可怜”?
1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21分)
10.(3分)C
11.(4分)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12.(6分)(1)加点词写出我急于阻止爷爷杀生,突出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充满关爱之情。
(2)句子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受到我的启发想出了获救方法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13.(4分)一是同情海鸥因翅膀骨头脱臼无法飞翔,二是想到海鸥很快就要被爷爷杀死成为我们的食物。
14.(4分)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善良可以救命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阐明了善良的意义,引导人们要以最大的善心对待别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厦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一个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丑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我”也曾和学校其他同事一样,瞧不起胡老师。
D. 文章采用顺叙的手法,回忆了“我”一段难忘的经历。
11. 第段段首写道:“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为何“震惊”。(4分)
12. 文章主要写胡老师,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小雨”?(4分)
13. 品析文章第段,说说这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
14. 任选以下一则链接材料,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普通人”的理解和感受。(5分)
材料一: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材料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是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1.(4分)要点与评分:能找出胡老师不平凡之处,点明“我”震惊的原因3分,表达1分。大意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胡老师极为普通,甚至让同事们有些瞧不起。我没想到他的木箱子中保存的是他一直以来教学的心得,他临死前还惦记着要完成自己未竟的整理工作。他对教育执着的热爱令我深感意外和震惊,并产生了深深的愧疚。
12.(4分)要点与评分:能写出人与景物之间的联系2分,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1分,表达1分。大意相近即可,酌情给分。示例:胡老师平凡普通,即使被忽视,却依然坚定而执着地热爱着教育事业,这和“小雨”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这些特点极为相似。文中写“小雨”其实也是在烘托和赞美胡老师平凡中的不凡。
13.(4分)要点与评分:能写出第段采用的表达方式2分,能点明表达方式的作用2分。大意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文章第段都独句成段,又都采用了疑问句。作者通过步步追问,催人思考对待“普通”应有的态度,强调人们应该看到 “普通”的伟大,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并为之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
14.(5 分)要点与评分:能点出文本及链接材料的要点,即胡老师和老王或苔花的可敬可贵之处2分,能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感受2分,表达1分。大意相近即可,酌情给分。示例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胡老师和老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或许贫困,或许卑微,或许不为人知,但依然善良、恪尽职守,从不自暴自弃,正是他们构筑了社会的根基,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赞美。示例2:其实,我们也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我们应该自重自爱,像胡老师一样恪尽职守,虽平凡但是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像苔花一样,虽渺小,但不自卑,也要尽情绽放,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的色彩。
示例3: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胡老师和老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善良、恪尽职守,从不自暴自弃,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赞美;我们也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应该像他们那样自重自爱,像苔花一样尽情绽放,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的色彩。
泉州
牡丹真美
张丽钧
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美得就像画出来的!”
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
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
(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详写好友的女儿探亲时一系列失礼行为,含蓄地批评了现在年轻人太缺乏家庭礼仪教育。
B.文章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我”和“姨姥姥”对待花草的不同态度做比较,突出文章的主旨。
C.文章第段只有一句话,过渡简明,紧承上文所写的牡丹及感想,引出下文对自己生活的检视。
D.文章第段“我”读到木心的话,“笑出了声”,既是自嘲,也笑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
11.文章开头叙述了“姨姥姥”和好友的女儿的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3 分)
12.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7 分)
(1)第段加点词“定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2)第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分)
13.第段说“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请具体
说明。(4 分)
14.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10.(3 分)A
11.(3 分)嗜花如命的“姨姥姥”(1 分)因好友女儿的喜欢(1 分),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1 分)
12.(7 分)
(1)(4 分)“定然”是对牡丹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的肯定猜测,(1 分)反复运用,(1 分)强调了长期看护牡丹的不易和姨姥姥的虔心、精心、仁心和恒心。(2 分)
(2)(3 分)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1 分)对生活缺乏“神圣感”;(1 分)美好生活的回
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1 分)
13.(4
分)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2
分)这是
14.(4 分)答题要点:呼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及对“姨姥姥”式的人生态度的向往,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层次,引人遐思,余味无穷。
漳州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0~14 题。(22 分)
寒夜里的那束灯光
王桂秀
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
“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
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小菲打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调皮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的于老师小脸通红,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
“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课堂上大剌剌“展示”。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不想在学生们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
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于小菲轻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刷刷记笔记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
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来。风依然很凉,
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于小菲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
“又是这群孩子。”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光暗暗加速。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
于小菲蹬车的脚突然顿住了,她分明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小路的尽头。桔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于小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
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一条小飞鱼。”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岁”的欢呼声……
于小菲真正像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翅膀。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选自《精短小说》)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塑造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形象,意在引发人们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B、于小菲怕学生报复,所以没有在课上追究是谁在黑板上画鱼。
C、在经历了夜路惊魂后,于小菲郑重地重做自我介绍,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严厉的警告。
D、标题“寒夜里的那束灯光”一语双关,点明主旨,耐人寻味。
11.通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于小菲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情 节 |
心 理 |
课堂上公然被叫“小飞鱼” |
|
感动、温暖 |
|
重新介绍自己是“小飞鱼” |
1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1)“‘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此句。(3 分)
(2)“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13.文章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1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 分)(三)(22 分)
10.(3 分)D
11.(6 分)夜归路上被轻呼“小飞鱼”
生气、委屈
激动、兴奋12.(1)(3 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哄笑声比作潮水,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哄笑声之大,表现学生活泼、淘气的特征。
(2)(3 分)环境描写渲染了村庄夜晚的冷清、僻静,为下文孩子们给老师照明埋下伏笔。
13.(3 分)插叙。补充交代于小菲实习老师的身份以及温柔易受欺负的性格,为下文于小菲和学生关系的变化做铺垫。
14.(4 分)孩子们的温暖和爱,让于小菲更坚定了“成为好老师,带领孩子快乐成长”的梦想。它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