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地市质检之文言文阅读
(2018-05-19 18:00:13)分类: 关注中考 |
2018年福建省九地市质检分类汇总之文言文阅读
地市 |
2017年质检及中考 |
2018质检 |
厦门 |
富贵不能淫 |
鱼,我所欲也 |
泉州 |
《答谢中书书》 |
河中石兽 |
宁德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三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富贵不能淫 |
南平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湖心亭看雪 |
龙岩 |
《桃花源记》 |
爱莲说 |
莆田 |
出师表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漳州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山不在高 |
福州 |
醉翁亭记 |
虽有嘉肴 |
省考 |
三峡 |
|
福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3)学学半(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9.(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
(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2分)
(二)(16分)
6.(4分)(1)甘美
7.(2分)A
8.(4分)(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9.
(6分)
(2)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示例2: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示例3: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交流切磋、质疑提问都可以促进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厦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乙】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注: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腹tn:人名。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此所以禁杀伤人也(4)人之所私也
7.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B.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C.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8. 将文中画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9. (1)甲文运用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主要通过______来刻画腹的形象。(2分)
(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义”的理解。(3分)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通“避”,躲避 (2)假如,假使(3)用来(4)偏爱
7.(3分)A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并非(不仅仅)只有贤德的人(贤人或贤者)有这样的心。(2分)
(2)(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9.(1)(2分)要点与评分:每空1分,答出一点即可。
(2)(3分)要点与评分:大意对即可,只答出“舍生取义”“大义灭亲”,没有结合文章,只给1分。
泉州
二、阅读(69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7 分 )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 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阅十余岁
阅:
尔辈不能究物理
老子往问焉 问: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 分)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3 分)
9.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二)(17 分)
6.(4 分)经历,经过 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慰问,问候给……看
7.(3 分)C
8.(6 分)(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1分,补出“石兽”1分,句意正确 1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9.(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
象设喻说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漳州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 题。(16 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ng )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注]椽:房椽。陶瓦:用泥土烧成的瓦。雉堞圮毁:城上矮墙倒塌毁坏。公退:公事完毕,回来。茶烟:指烹茶炉火的烟气。齐云、落星、井干、丽谯:都是名楼。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 (2)何陋之有 何:__________
(3)因作小楼二间因:__________ (4)被鹤氅衣 被:__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B、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C、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D、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 分)
(2)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2 分)
9. 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或志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 分)
(二)(16 分)
6.(4 分)(1)出名,闻名(2)什么(3)于是(4)通“披”;披着,穿着
7.(3 分)B
8.(1)(2 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2 分)挨着的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节省很多工序。
9.(5 分)甲文叙写了环境的幽静和生活情趣的高雅,乙文着力写清韵雅趣的竹楼和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
都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
三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弘范:元军元帅。张世杰:宋军将领。泫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乡:同“向”,面对。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3)天祥泫然出涕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3分)
9.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二)(16分)
6.(4分)(1)真正,确实
(2)使……迷惑,使……惑乱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7.(3分)A
8.(5分)(1)(2分)(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评分说明:句意正确给1分;“安居”翻译正确给1分。
(2)(3分)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天祥),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评分说明:“客礼” 翻译正确给1分,句意正确给2分。
9.(4分)答案要点:文天祥见元将拒行叩拜礼,文天祥拒绝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因国亡而有二心,拒绝元将高官许诺,文天祥不食不寝,以死效忠,从容就义。这些均体现了孟子讲仁义、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大丈夫思想,更表现了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精神。
评分说明:表现1分,分析1分;举两例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
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天祥),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大摆酒宴犒军,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使命完成了!”朝南方跪拜而从容就义。
南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10题。(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敲戛:敲打。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鲁直:即黄庭坚。
6. 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2分)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辄复不遂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中“
1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4分)
(二)(16分)
6.(2分)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7.(4分)白:杯,酒杯
8.(4分) (1)(2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全句大意1分,“莫”、“似”各0.5分)
(2)(2分)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全句大意1分,“欲”“为”各0.5分)
9. (2分)湖中人鸟声俱绝
10.(4分)甲文趣在: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未答出“夜半”或“独”,得1分);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2分。答出一点即可)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宁德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 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信陵君杀晋鄙 ,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 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 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 ?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 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 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 见赵王,臣愿 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 谨受教。 ”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 【注】晋鄙:战国时魏国将领。卒然:猝然,突然,这里指“马上” 。 无忌:信陵君的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3)人之有德于我也 德:____
(4)臣愿君之忘之也 愿: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臣之 . 妾畏臣 人之 . 憎我也
B.皆以美于 . 徐公 吾有德于 . 人也
C.闻 . 寡人之耳者 臣闻 . 之曰
D.此 . 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 . 大德也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
9.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劝说”的文章。邹忌和唐雎劝说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他 们劝说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 ? 请概括。 (6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题。 (16分)
6. (4分,每小题 1分) (1)偏爱 (2)当面指责 (3)恩德 (4)希望
7. (2分 )D
8. (4分,每小题 2分)
(1)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 (您)马上就要会见赵王。
9. (6分;前一问 2分;后一问 4分,每点 2分;意对即可)
两人都采用委婉劝谏 (迂回劝说) 的方式。 邹忌是为了劝说齐威王能广开言路虚 心纳谏, 实现齐国大治。 唐雎是为了劝说信陵君在赵王面前不要居功自傲, 要谦 虚低调。
参考译文:魏国的信陵君杀死晋鄙, 解救了邯郸, 击败了秦军, 保存了赵国。 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 有些是不可以知道的, 有些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有些是不可以忘记的, 有些是不 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 我,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憎恨别人,是不可以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德,是不 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您杀死了晋鄙,解救了 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 您马上就要会见他, 我希望您把这件事情忘掉。 ” 信陵君说:“无忌我恭敬地领受 您的教诲。 ”
莆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范蠡【l】:人名,越国大夫。保栖:守卫居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臣之妻私臣
(3)且以报越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B.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C.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D.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3分)
(2)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2分)
9.简要分析邹忌和范蠡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16分)
6.(4分)(1)偏爱
7.(3分) C
8.(5分)(1)(3分)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1分),传到我耳朵里的(1分),可得下等奖赏(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即可)
(2)(2分)越国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 “伐”翻译正确1分,句意正确1分。)
9.(4分)甲文中邹忌委婉劝说,齐威王乐于纳谏,齐国大治(2分);乙文中范蠡直言劝谏的方式,越王不听良言,越国大败(2分)。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越国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违背道德,争先打仗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违背道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率领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龙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注:光:指司马光。智伯:即智瑶,人名。
6.解释加点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3)此其所以失人也
7.下列“之”字的意思与“取人之术”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3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君子”,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4分)
(二)(16分)
6.(4分)
7.D(3分)
8.(5分)
(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分)
(2)才华,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华的统帅。(3分)
9.示例:甲文认为像莲花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君子,乙文认为唯有品德高尚胜于才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