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两部《贝九》录音聆赏之只言片语

标签: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文化 |
分类: 爱乐集 |
http://s16/mw690/002mNEQagy72CQdnTAzcf&690
从台湾回沪半月余,一直在捧读一本书,近来老花眼愈发厉害,读起来费力,也好,能把这本书来回读透。
从网路上认识blue97已经多年,尽管大陆实行网络屏蔽,无法一直跟踪他的文字,只能在出国间隙能读到他的文字。尽管他的文字一般每篇仅有不多的几百字,但十几年积累下来,他的文字已经蔚为壮观。此次,付梓成薪的是他十几年来不断搜集、聆听富特文格勒音源文献的心得和研究成果。花十几年的功夫,只做这一件事,足见blue97的伟大之处。
这本书从富特不同时期、不同曲目的演绎,分章、分曲地梳理富特的不同曲目、不同时期、不同出版物,文字的重点并不在记叙富特文格勒的演绎,而在于探讨、比较不同的音源和出版物,读来基本上能对当代所有富特的音像出版物厘清一个头绪,对富特的乐迷收集他的唱片起到一个指南中的指南的作用。
就拿大家如雷贯耳的URANIA《英雄》(URLP
7095)来说,从黑胶发行的来龙去脉,前辈田中昭的首发黑胶直刻CD、绿门、平林直哉、Opus直到Tahra的一系列关乎这个演奏的不断出版之间的比较,可谓巨细靡遗。从他的比较之间,大致能够理出个头绪指导今天的买家们应该追随哪个版本。
书末附赠了一张作者用1954年EMI原版头刻富特1951年拜罗伊特《合唱》的黑胶转刻的CD。
http://s4/mw690/002mNEQagy72BSQUwddb3&690
这几天集中聆听书中的1942年3月22日的战时《贝九》和富特生命终点最后期的卢塞恩英国爱乐乐团《贝九》。前者是新进的05年TAHRA富特纪念专辑(KICE101,FURT1037),后者是七海1980年用Cetra黑胶制作的CD。54年琉森的演出原本曾一度作为富特去世后EMI准备出版以作纪念发行的备选方案,但最终被莱格(Legge)抛弃,选用了由莱格一手炮制的拼凑修改版拜罗伊特重光版。聆听下来,54年3月的琉森(卢塞恩)版,结构和总体感显得松散,无说服力,完成度可以说是富特诸多《合唱》录音中比较低的一种。并非速度上的改变使得节奏拖沓,张力和戏剧性的丢失使得富特的魅力大打折扣,即便在第三乐章对细节的刻画部分有些亮点,但听起来的沉重感和拖沓感,使得贝多芬的这部名作味同嚼蜡。尽管,富特本人对这个演出很满意,但也许他的听觉出了大问题,莱格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抛弃了这个录音,还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当这个录音与42年的战时《贝九》对比着听,可以说高下立判。1942年3月RRG留下的档案录音在战后一段传奇般的流亡经历,使得这个录音更加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尽管早于琉森录音成于12年之前,但42年的录音无论在音响的频宽、厚度和乐队的细节和音场的空间感上都远远胜出。TAHRA的制作和旋律2006年的全集相比,并不像书中所说,还是由TAHRA胜出,具体哪一个更接近原始母带的声音,我更愿意相信是TAHRA。富特的这个战时演出具有极高的完成度,可以说成就只在51年拜罗伊特版之上,甚至就是富特的《贝九》之巅峰。他的许多处理都是极端的,在其他指挥那里是闻所未闻,即便在富特自身都是仅此一次。时而速度凌厉、节奏强劲,时而旋风即止、灵魂净化。富特沉湎于他的忘我境界,富特的御用录音师施纳普(Friedrich Schnapp)神技般地录制了这场辉煌的演出,其高质量的母带为今天一代代的后期制作的唱片打开了天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