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号收到杨扬从南非发来的邮件,“教练,我于11号晚上到达东京”。看完后非常高兴、也十分激动,和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
杨扬一行来东京,在香港转机由于起飞晚点,到酒店已是晚上11点多了。一下车,杨扬一眼看见我,老远就喊了一声老师,伸开双手快步向我跑来,我迎上去,握着杨扬的手,师生相见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
虽然20几个小时的飞机,但看来她精神状态不错,只是比前段时间苗条了。她向我介绍了和她一起来的纳米比亚的富兰克(FranK)先生。
边唠嗑边安顿好,时间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为了让她早点休息,我离开酒店,驱车回家。
12号中午,与杨扬共进午餐。朴实和恋乡情结在杨扬的言语和神情里洋溢和流淌,她十分关心家乡七台河的建设和变化,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回去看望家乡父老相亲和儿时的队友。她详细地询问了队友每个人的情况,我们的话题大多是往昔家乡七台河的训练时光和生活,她还时不常地讲一段淘气的事儿给我听,杨扬一直地微笑着,在我这个即是他教练又像父亲一样的人面前,流露着思乡念乡的情绪,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和杨扬一起来参加亚洲运动员论坛的,还有两名奥委会委员,一位是阿曼的曼苏尔(Mansoor)先生(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另一位就是杨扬给我介绍的富兰克。看完资料我才大吃一惊,原来富兰克是奥委会理事;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长,92、96年奥运会100、200米4枚银牌获得者,是杨扬认识多年的好朋友。
下午2点整,“2011年亚洲运动员论坛”会议正式开幕。由于杨扬的介绍和邀请,我列席200多人的会场。参加论坛的除奥委会委员,多数是日本政界,体育界、体育产业界、体育明星、及日本各大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等人士。大家熟悉的,在体育界极具影响的奥运冠军:清水宏保、(大速滑)室伏广治、(链球)铃木大地(游泳)等。http://s7/middle/8149698bga83713bd2f06&690
(左起田口亚西、曼苏尔、杨扬、佐藤真海、富兰克、室伏广治、清水宏保、荒木田裕子)
大会首先由曼苏尔做了调查报告。富兰克讲话。第三个是杨扬,她用英语做了约15分钟的报告。她强调奥运奖牌获得者应多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又进一步指出,运动员退役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最后说世界上相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体育!
http://s15/middle/8149698bga8371011bd4e&690
杨扬在2011年亚洲运动员论坛上讲话
这次论坛会场设在日本东京新高轮王子大酒店。会议期间,酒店外日本警视厅出动精干警察维护场外秩序,除了正常的检查外,主要是保护奥委会委员的人身安全。大会给每位奥美会委员配专车,陪随身工作人员,杨扬的身边2位大约40多岁的女服务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她们平时在哪,只要杨扬一出现,他俩就窜出来,笑着跟在杨扬的身边,我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对日本人做事的精细和认真还是认可的的。http://s13/middle/8149698bga8624075d35c&690
杨扬和本文作者在会场
13号开始,就是日本奥委会成立100年、东京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事。杨扬不参加,决定当晚6时回上海。这样在她走之前,我可以差不多陪她一天了。
陪她吃完早餐后,我们俩驱车去了银座。在商场里,她为妹妹的孩子选了一顶很漂亮的白底粉边的凉帽,外形象个小牛仔帽。她告诉我外甥女今年3岁了,非常聪明可爱,只要和大姨在一起,大姨这个称呼是不许别的孩子叫的,她会生气的。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问杨扬想吃点什么,有代表性的不外乎寿司、刺身和拉面。她说她爱人张震喜欢吃拉面,她也比较喜欢。我俩就徒步找,我想尽量找个有代表的拉面店。正当中午,天很热,太阳火辣辣地烤在脸上。没走多远就找到了一家,店面很小,进去一看还挺纯正的,大瓷碗、拉面照片、热气腾腾的、挤挤巴巴的。她要了一碗蔬菜拉面,很有兴致的品尝着。和杨扬在一起真轻松。
不知不觉到了分别的时间,回酒店的路上,她说老师有时间去上海一定告诉我,我们在上海见面。我说到上海让张震陪我喝酒,她说张震不喝酒呀,用茶陪你,我苦笑。
3天就这样愉快而有意义的过去了,杨扬给我的印象并没有因当了多大的官员而改变,还是那样的谦逊、诚恳。每次见面人多的时候,她总是不忘把我介绍给她身边的人,对谁都没有盛气凌人的做派和做作的样子。正是她这种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品格,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和群众的爱戴与信赖。
这几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希望我国运动员,特别是有成绩的运动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要多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同时不要计较报酬和利益。多和各国运动员交流,多参加国际活动,踏上国际舞台,在活动中和他们交朋友。像奥委会主席罗格、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长富兰克等不但是杨扬的上级,更是杨扬的良师益友。
我们殷切期望杨扬继续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我最骄傲和幸福的是,在杨扬少年时代给他当了几年教练,并且这种师生情谊一直在继续着。
2011年7月15号 董延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