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往事(七十四):打草鞋

(2018-02-20 23:06:42)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http://s15/middle/002mKLwWzy7iktyDEYu8e&690

 
 

正月里,当众多乡民纷纷忙着走亲访友、打牌喝酒的时候,未雨绸缪的父亲则翻出那尘封已久的草鞋耙和草鞋弓,悠闲地打起即将到来的春耕大忙所必须而届时又可能没有时间制作的草鞋来。那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阳光下,父亲一会儿前倾、一会儿后拉的打草鞋身姿,既是国人在数千年农耕社会中编织农事所用草鞋的一个缩影,也是自己几十年来经常想起、挥之不去的一抹记忆。

 
 

草鞋,顾名思义,就是用草作材料编织而成的一种鞋,是中国农村曾经普遍穿着、相沿成习的传统劳动用鞋。其最早名为“扉”,后改称“草鞋”,也称“草履”、“芒履”、“芒鞋”等。草鞋历史悠久,为鞋之始祖,相传系黄帝的臣子不则创造,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草鞋》中记载:“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历史文献资料和先后出土的草鞋实物及画像也已证实,草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汉代,草鞋被称为“不借”,《五总志》对此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草鞋虽然简陋,但可随穿者行走千里,故又被称“千里马”。草鞋虽是农事劳作的标志,但在古代属人人必备之物,没有太过明显的阶层区别。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穿着草鞋,庄子不仅自己会织草鞋,还穿着破草鞋晋见魏王。汉代,贵为天子的文帝刘恒曾“履不借以视朝”,引发朝野纷纷效仿。三国时期,草鞋业所供奉的祖师爷刘备“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在桃园三结义前曾以编织和出卖草鞋为生。古时的侠客、隐士,也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近代的红军,更是自打草鞋自己穿,爬山涉水,转战南北,最终到达陕北、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编织草鞋,南北方的用料和式样有很大的区别。南方草鞋多用稻草、麦秸、玉米秸等材料编织,式样有底无帮、底上有耳、草绳串耳、系于脚上,如同现时夏季人们所穿的凉鞋一般。其无论男女老幼,不分晴天雨地,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长途跋涉、采药伐木等,都可穿着使用。既透水防滑,又软硬适中;既清爽凉快,又步履轻松;更重要的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还有环保、按摩、保健作用。北方草鞋多用蒲草、茅草、芦花、布条、乌拉草等编织,式样多是有底有帮、底帮相连、底有木屐、上有鞋口,如同现时冬季人们所穿的棉鞋一般。其看似呆头呆脑、笨拙臃肿,但在严寒刺骨的北方冬季,既能抵御寒冷、保暖护足,又能防水防潮、防滑防冻,还能透气干燥、生态环保。老家地处江海平原,为我国南北气候交汇之处,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寒冷无比,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草鞋,都能在此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会在夏季和冬季交替穿着和使用。虽然南北草鞋都是用草编织,但在老家,“草鞋”一词则专指多用稻草、麦秸、玉米秸等编织的如同现时凉鞋一般的南方草鞋,并将编织草鞋俗称为:“打草鞋”;而那多用茅草、芦花、布条、乌拉草等编织的如同现时棉鞋一般的北方草鞋,则被另称为“毛窝儿”,并将编织毛窝儿俗称为:“打毛窝儿”。

 
 

父亲是打草鞋的好手,但同样必须两件专用工具:草鞋耙和草鞋弓。草鞋耙,又叫草鞋架,是一个由一根上有三个圆柱、两个三角柱柱齿的横木和一根下带弯钩的竖木构成的丁字形用具,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用上等硬木制做。草鞋弓,是一个前端带钩、两端系绳的弓形用具,由父亲用一根人字形的树枝加工而成。父亲打草鞋的材料,选用的都是经过太阳暴晒、从未淋过雨水、质地细长发白的粳稻或糯稻草。选好稻草后,父亲总是先摊开喷上清水、湿润二小时,再捆把儿用木锤打软、打熟,然后除去残枝,因为这样选用及处理过的稻草,锃亮耀眼、柔软耐磨,以其编织的草鞋一般不会磨脚打泡。父亲打草鞋时,先将草鞋耙的竖木钩向下卡在长凳一端,横木柱齿向上并朝向长凳另一端,草鞋弓朝前系在腰间并与草鞋耙相向而坐,稻草搁置凳旁边后将事先搓好的草绳或麻绳挽出两个圆圈,用细细的草绳或麻绳编织“鞋鼻子”,并将“鞋鼻子”留出的主绳系于腰间草鞋弓的挂钩上,将两个环形的主绳头套在草鞋耙的两个三角形柱齿上,身子往后一拉,四条主绳立马绷紧;再以此四根绳作经,以稻草及布条为纬,通过搓、拧、扭、挤、压等动作,反复交替、上下穿插,编织草鞋的前掌和后跟。当上下移动套在三角柱齿的四根经绳时,可使草鞋尺寸变宽或变窄;当编织到一定位置时,就要按规定穿插“鞋耳”;当扎好鞋跟、串好鞋耳、再用剪刀修剪一番之后,一只崭新的草鞋也就顺利完成。如此循环往复,父亲一天可以制做三、五双,两三天之后,春耕大忙、夏收夏种、秋收秋播所需的草鞋便全部打成。

 
 

“一耙一弓一老者,几搓几捋几双鞋。”也许是草鞋的历史太过悠久、父亲打草鞋的形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在草鞋早淡出了自己的视线和生活的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追述草鞋的历史、回想父亲打草鞋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细节。而当我穿着皮鞋走过冬季、步入春天的时候,真的无以回报父亲当年的艰辛和恩情,只能用这篇拙文表达自己对早已逝去父亲绵绵不断的思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