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002mKLwWzy7fHzYIlYD43&690
泉州自古就有“佛国”之称,其有史可考的寺庙就有400多座,保存至今的也有200余座,主城区内寺庙众多、香火兴旺,几乎每个街区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庙宇。这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建筑最伟、景色最美、影响最广的,要数开元寺。它不仅是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的闽南古刹,而且是中世纪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繁荣象征。
开元寺由泉州财主黄守恭捐地、高僧匡护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泉州志》记载,唐朝初年,泉州海上丝路兴起,遍植桑林、盛产丝绸,开元寺原址也是黄守恭经营的一片桑园。相传有一天,黄守恭梦见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无法拒绝便提出一个条件:若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就愿捐地结缘。三天后真的桑开白莲,黄只得依约捐地建寺。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捐地给匡护大师主持建寺并以莲花命名确有其事,“桑开白莲”则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的传说。虽然“莲花寺”后来曾先后更名为“兴教寺”、“龙兴寺”,最终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为“开元寺”并沿用至今,但寺内一株不知年代多久、始终生机勃勃的古桑树,总使泉州人对其“桑蓬古迹”坚信不疑并对“桑开白莲”传说津津乐道。而因此获得“桑莲法界”美称的开元寺,也曾在两宋鼎盛时期发展到120个支院,并获赐名“大开元万寿禅院”。此后数百年,开元寺虽支院分散、历尽沧桑,但建寺之初的规模和格局基本未变,并在解放之后的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开元寺,位于泉州古城中心区,东临店铺林立的中山路,西邻绿树成荫的新华北路,南为熙熙攘攘的西街,北望波光粼粼的西湖,南北长
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78000平方米。其身居闹市、贴近红尘,虽无名山大川陪衬,却有善男信女亲近,显示出与其它名寺禅林得独特之处。开元寺深受闽南文化和海外文化影响,但其平面布局依然保持着我国古建筑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其南北中轴线及东西两侧依次分布的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祖堂,东侧有檀越祠、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林、古船陈列馆,西侧有麒麟壁、客堂、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拜庭东西两侧分别耸立着俗称“东西塔”的镇国、仁寿两座石塔,寺内还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一株“三树同根”的古桑树和众多参天垂荫的古榕、种植成片的刺桐树。这些殿堂亭塔共同构成了开元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造型独特、建筑优美的寺庙建筑群。难怪泉州著名作家陈瑞统先生曾因此感叹:“如果把历史名城泉州比喻成为一顶璀璨的花冠,那么开元寺就是花冠上最大的一颗明珠。”
从西街南侧的巨大照壁“紫云屏”北望,街的北侧是与开元寺山门合二为一的天王殿。天王殿坐北朝南、红瓦覆顶、东西五开间、南北三进深、单檐悬山顶,闽南燕尾脊。殿前两侧八字墙上分别镌刻着“桑莲法界”、“棰莲应瑞”八个红色大字,檐下横挂着白底黑字的“紫云”匾额,殿内横梁上悬挂红底金字的“敕大开元万寿禅寺”,匾下两对上下略细、中部较粗、形似梭子状的石柱上,分别悬挂着两幅黑底金字的楹联,前面一幅“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楹联,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东西两侧分坐着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天王殿四大金刚雕像明显不一样。天王殿后是供善男信女朝拜的开阔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阴翳蔽日、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两座南宋时建造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庭中矗立一座形制优美、雕工精妙、三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拜庭尽头为镌刻着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的须弥座,其中央就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建于唐垂拱二年,几经毁损与重建,现存建筑物为明代遗物,面宽九间、进深六间、红瓦覆顶、落地门窗、重檐悬山顶、闽南燕尾脊,外观雄浑,巍峨壮观。殿身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八十六根石柱承托,石柱多为明代重建时从其他已毁佛教寺庙移来,形状有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殿前檐下十根造型奇特、风格古朴的浮雕盘龙石柱和殿后檐下一对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故事和花卉图案的16角形辉绿岩石柱,尤为引人注目。殿内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梁画栋、五彩缤纷,正中供奉着佛教密宗最高神衹御赐毗卢遮那佛像,两旁分别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五方大佛及其他众多菩萨、神将雕像,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工艺精巧,令人叹绝。而更令人称绝的,是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处附雕着的24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的“伎乐飞天”,她们手持乐器或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梁之间,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翩翩若仙,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为一体,是国内古建筑上罕见的艺术珍品。
东西塔,分别名为“镇国塔”和“仁寿塔”,先后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和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其最初都是木塔,后先后改建为砖塔,南宋时又分别历时10年(西塔)和12年(东塔)改建为仿木结构的石塔。双塔通高分别为48.24米和44.06米,各自耸立在拜庭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的草坪上。其外形几乎完全相同,均为楼阁攒顶式,五层八角形,铁铸塔刹刹顶与檐角间有八条大铁链连结,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层塔的檐角皆系有铜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柱四部分,塔柱实心体、直贯各层,每层塔柱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斗拱与外壁相连,使塔心与塔壁连结相依、形成一体、重心集中、塔身稳固。塔壁均为花岗岩,壁上浮雕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等人物雕像,五层合计80幅,刀工细腻,线条流畅,筑工缜密,巧夺天工。每层塔壁还有四个门和四个龛,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门龛位置逐层互换,既能减少压力,又显得美观大方。东西塔历史悠久、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巍峨壮丽,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标志,而且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建筑瑰宝。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镇国塔传来一串串悦耳的铜铃声,将游人的目光引向高高的塔顶。望着眼前这传说神奇、历史悠久、规制独特、建筑巧妙、规模宏大、花园一般的开元寺,我真的庆幸历史的真实和精神都被凝固在这古老的建筑中。倘若开元寺过往的灿烂繁华都随岁月的尘埃一并拂去,千百年沧桑之后,人们哪有机会听到这悦耳的铃声、看到这夕阳下的塔影?
http://s8/middle/002mKLwWzy7fHAiS81997&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fHAj36fWcc&690
http://s5/middle/002mKLwWzy7fHzXYy7q04&690
http://s2/middle/002mKLwWzy7fHAoEItrd1&690
http://s6/middle/002mKLwWzy7fHA0pIWhc5&690
http://s12/middle/002mKLwWzy7fHA2WvrB3b&690
http://s4/middle/002mKLwWzy7fHA37uevb3&690
http://s5/middle/002mKLwWzy7fHA3IA8Q44&690
http://s2/middle/002mKLwWzy7fHA5KV3P71&690
http://s4/middle/002mKLwWzy7fHA5WrS3c3&690
http://s3/middle/002mKLwWzy7fHAaDte202&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fHAapCW03c&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fHA87Gtmcc&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zy7fHA8BnbL4d&690
http://s6/middle/002mKLwWzy7fHA8wuz335&690
http://s3/middle/002mKLwWzy7fHA63r6G12&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zy7fHAbAJiJ8d&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zy7fHAdytNY0e&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zy7fHAcOqI909&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fHAe3YwQ6c&690
http://s2/middle/002mKLwWzy7fHAesa2t81&690
http://s3/middle/002mKLwWzy7fHAfxVFo92&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zy7fHAheEXL79&690
http://s16/middle/002mKLwWzy7fHAi2isvf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