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乡下贫穷,人们始终保持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传统。小孩平时或过年不慎打碎碗盆,父母总会高声责怪一番甚至痛打一个巴掌。老人虽说“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安慰话,心里则会疼上几天。对破碎的瓷片,除非粉碎无用,人们总是不忍丢弃,多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以待过年时节方才走村串户的锔瓷匠人锔补修复。锔瓷这一古老的民间手艺,也因此留给自己深刻的童年记忆。
http://s3/middle/002mKLwWzy78RhSyRFw52&690
锔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锔瓷,是在打碎的瓷片两侧对称钻孔且不穿透,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固定并修复整个瓷器的手工技艺,锔好的瓷器除外观外与新瓷几无差异,即使倒水盛汤也滴水不漏,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此义;广义的锔瓷,是对用“锔钉”修复陶器、瓷器、玉器以及铁制锅碗瓢盆等所有器皿这一技艺的统称,锔瓷匠人招揽生意时吆喝的“锔盆锔碗锯大缸”号子就是此义。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和发源地,因为陶瓷而产生的锔瓷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已难以考证,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一条街边的一个“锔瓷”场景表明,锔瓷至少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已存在并流行于市井和乡村。明朝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和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分别在《中国见闻札记》和《本草纲目》中,对锔瓷及其所必须的金刚石有过详尽记载。锔瓷在有记载的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过程中,影响和普惠了数十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锔瓷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并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按照地域和金刚钻划分,自然形成了山东的皮钻、河南的弓钻、河北的砣钻等三大流派,三种金刚钻虽然造型和操作方法不同,但钻头都是钻石或金刚石,锔钉和锔瓷过程也大致相同。锔瓷最早也只是民间被称作“街挑子”中锢炉匠们走街串巷、艰难谋生的一门手艺,后来因为民间日用及传家陶瓷和朝廷、官府、寺庙等观赏陶瓷修复需求的日益旺盛,方才逐渐细分为“常活”和“行活”两大类。常活,又叫粗活,以民间锅碗瓢盆、圆坛大缸等日用陶瓷为主要修复对象,所用金刚钻、铁钳、铁锤等修复工具笨重粗糙,锔钉是清一色的铁钉。行活,也叫秀活,以民间传家陶瓷和朝廷、官府、寺庙等观赏陶瓷为主要修复对象,所用金刚钻等修复工具小巧精致,锔钉完全采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主要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技艺也由被动修补转为主动作秀、由单一锔补转为锔补修复和嵌饰做件及镶包配饰等,成为古董、古玩行业修复古旧瓷器的一门艺术魅力独特的绝活和专业行当。
旧时乡下过年,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家家户户掸尘、秃树、蒸点心、洗被褥、做新衣、购年货、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请春卮,忙忙碌碌,欢天喜地,辞旧迎新。而在这一片紧张忙碌和喜悦氛围中,人们也会早早地将碗橱里、橱柜里、屋角边放置了将近一年的瓷碗、磁盘、陶盆、圆坛、大缸等陶瓷器皿,搬出来、洗干净、摆放好,以备大年三十年夜饭和正月请春卮之用。与此同时,乡民们还会将平时不慎打碎、不忍舍弃并放置在水缸边、房屋前、槐树下的陶瓷残片翻找出来、清洗干净、置于门前,以待走村串户的锢炉匠前来锔补。我们家兄弟三个,幼时吃饭多用不会摔破的搪瓷碗,但内外搪瓷依然摔落不少。稍大后改用瓷碗吃饭,摔破瓷碗、瓷盘甚至陶盆的事更是家常便饭。平时过节或家中来人,尽管母亲一再叮嘱且格外小心,但依然会在手忙脚乱之中打碎碗盘。腊月里,母亲集中清洗破碎瓷碗、瓷盘时,原本平复的心又会疼痛一番,并再次将我们三兄弟数落一番,我们只能静静地听着并期待锢炉匠赶快前来锔补。
http://s3/middle/002mKLwWzy78RhRYUxQa2&690
锢炉匠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挑着担子,敲着铜锣,喊着“锔盆锔碗锯大缸”的号子来了。其沉重的担子一头是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50厘米的木箱,箱子不大但有多个抽屉和暗盒,内装钻把、钻头、钳子、锤子、白灰粉、锔钉和顶帽各种锔瓷用具和材料;另一头是风箱、火炉、焦炭等。来到我家门口,他麻利地支起风箱,生起火炉,坐在火炉后的小板凳上,双膝蒙上一块黑色的厚布,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锔瓷架势。只见他先用小刷子把碎瓷接缝处仔细刷净,把碎片和残瓷一一对齐,用一根带钩的线绳将拼接的瓷碗或瓷盘从边沿到底部紧紧缠绕固定;然后拿出金刚钻钻把,装上钻头,在残瓷和碎片接缝两侧来回钻孔并形成左右对称的小孔;接着,将大小适中的铁丝放到炉火中烧红,用锤子和钳子慢慢锤扁、将两端折弯,形成与瓷片小孔相同孔距的锔钉;最后,将冷却后的锔钉嵌入瓷片小孔中,外面抹上油灰,一个原本分裂无用的瓷碗或瓷盘就算修复成功。如有多个瓷片和接缝,则按以上步骤继续嵌入相应锔钉,直至全部锔完为止,工钱也是以锔钉数量计算。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8RhSgKWEec&690
锔瓷,是民间匠人艰难谋生、成人之美的一门手艺,其每成功修复一件破损的瓷器,就是弥合一份破损的情感、延续一件瓷器的生命。只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锔瓷中的常活现已基本没有了市场并被人们遗忘,行活也因走进博物馆或古董行而远离社会大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不知道,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还有多少传统手艺正被人忘记、濒临失传? http://s11/middle/002mKLwWzy78RhS1tYSa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