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往事(五十):庙会

标签:
文化娱乐历史 |
在我国汉民族聚居区,将庄严肃穆的宗教活动与热闹喜庆的世俗生活结合起来,把寺庙的节日变成地方的节日、把宗教的仪式变成世俗的活动,除了庙会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事实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来看,“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会”最早就是指在庙外摆摊赚钱的小商小贩们的聚会。因此,庙会既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在祭祀祖先与神灵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祖先与神灵而举行的集会大概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但庙会的发展,则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先秦时期,庙会的内容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西汉时期,道教初步形成,庙会内容出现多元色彩,各种习俗初步形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道两教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不仅大建寺庙、道观,而且在各自的宗教仪式上增加了许多世俗媚众的娱乐内容,既争取了众多趋之若鹜的善男信女,又吸引了无数随喜添趣的凡夫俗子。唐宋时期,佛道两教发展到极致,宗教仪规与世俗生活相互渗透的规模也空前庞大,宗教礼仪呈现出更多世俗的庙会文化特征。明清以后,庙会开始向集市性质转变,参加庙会的人大多热衷于游玩、观光、购物,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则日渐稀少。久而久之,庙会逐渐演变成地方性的民众节日。
庙会的规模,大小不一,名称各异。著名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济南千佛山庙会、河南淮阳人祖庙会、天津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双林寺庙会等。而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有着“千古第一才女” 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多次偕其夫君赵明诚闲逛大相国寺庙会。庙会的时间,原先大多选择在寺庙的节日和神佛的生日或春播夏种之间、秋收冬藏之后的农闲季节,目的在于方便人们开展集市交流活动,后来逐渐固定为某些日期,现代庙会的时间则大多选择在过年时节的正月里。庙会的民俗活动内容,各地多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地方戏曲、花灯歌舞、杂耍表演、算命打卦、儿童玩具、手工艺品、古书古籍、土特产品、饮食小吃、农机农具等各具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
老家地处乡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庙会活动并不常见。解放以后,庙宇被拆、僧尼还俗,庙会活动更加稀少,只有在过年时节方才偶尔遇到。至今唯一一次逛庙会应该是“文革”前某一年的正月。那年正月去外婆家吃春卮,回家路上听说一座早被改作中学的原来的庙宇举行庙会活动,便随家人同逛庙会。庙会上游人如织、内容繁多,让从未出过远门的自己眼花缭乱、大开眼界。有唱道琴、跳歌舞、演花鼓的,有踩高跷、弄刀枪、耍猴子的,有算命、打卦、看风水的,有抖空竹、捏泥人、拨浪鼓的,有叫卖烧饼、油条、虾球的,有出售气球、纸风车、九连环的,有锅、碗、瓢、飘等生活用品,有犁、锹、锄、叉等农业用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家禽。最热闹的是一群人围成一个大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年轻的小伙儿从摊主手中买下一把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每一次扑空都引来一阵惋惜声,每一次套中都引来无数喝彩声。而最安静的是一帮衣衫不整的孩子,静静地坐在一个老人的书摊前,聚精会神地翻看着被乡下孩子称为“画儿书”的连环画,不知是什么吸引着他们,竟对庙会上的喧嚣与热闹充耳不闻、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