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002mKLwWgy6L0wcGPmH3b&690
与清明寒食、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冬至汤圆一样,农耕社会产生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食品。我们老家的“七月半”食品,就是一种以面皮包裹素馅或红塘的扁食。据说,这种形似猫耳朵或畚箕的食物,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为帮助人们抵御伤寒、治疗冻耳发明的。“七月半、吃扁食”,不仅是老家的一句民间谚语,也是家乡的一个传统习俗,更是自己儿时盼望一年的长久期待。
每逢“七月半”当日,人们便早早提着蓝子、骑着车子赶往附近的集镇,除了采购“烧周年”用的猪肉、鱼等祭祀食材外,还要购买面粉、小青菜、老豆腐、红塘等制做扁食用的原材料。中午,烧完周年、祭完祖宗后,人们又开始忙乎晚上的扁食。扁食的食材,主要是馅儿和面皮。馅儿分素馅儿和糖馅儿两种,素馅儿扁食一般用于家人食用,糖馅儿扁食一般用于祭祀先祖。素馅儿以青菜丁、老豆腐丁等素材为主,先是小心洗净小青菜,在开水锅里焯一下,捞起、拧干、切成青菜丁,再将老豆腐和油煎过的鸡蛋皮等切成豆腐丁、鸡蛋皮丁,与青菜丁一起在油锅中拌匀、炒热,便成了一青二白、香气扑鼻的扁食馅儿。家境殷实一点的人家,还会在馅儿里加入一些香菇丁、馓子末之类的食材,以提高扁食馅儿色香味的程度。面皮多以手工擀制而成,先用温水和面,慢慢揉成馒头状的面团。再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将面团用力压扁、卷起、擀平,每卷一次前,撒一层薄薄面粉,如此反复多次,逐渐形成一个又薄又韧、簸箕大小的圆形大面皮。最后将圆形面皮层层折叠,用菜刀切成宽约10公分的长条形面皮;将长条形面皮叠加起来,用菜刀切成上边长约10公分、底边长约7公分的梯形面皮。
与扁食馅儿和面皮复杂的制做流程相比,扁食的包裹方法则要简单得多。先将梯形面皮平放在左手上,右手用筷子夹起适量的馅儿放在面皮中间偏下的地方,再将面皮底边掀起、折叠、压平至面皮中间线附近,捏紧两端后将带馅儿的面皮再次掀起、折叠,使带馅儿“小肚子”的上方与梯形面皮的上边长保持基本平行,最后将带馅儿面皮180º转弯,两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带馅儿“小肚子”两端的面皮一起往中间弯转、交叉捏紧,一个形似形似猫耳朵或畚箕的扁食就算包裹成功了。扁食的烧煮方法则更为简单,因为扁食馅儿本身就是素材且是事先炒熟的,故只须将扁食放入开水锅中烧煮至其漂浮起来一会儿,即可捞起食用。吃扁食,一般是在“七月半”月明星稀的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屋前晒场上的方桌前,一边吃着滑溜爽口、鲜美无比的扁食,一边欣赏晶莹剔透、玉盘冰轮的月亮,夜色朦胧,月色溶溶,其情依依,其乐融融,恰如一幅乡村夏夜、情景交融、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
扁食与北方的水饺和南方的大馄饨相似,以致于很多人甚至我们老家的一些人都误将其视为水饺和大馄饨。其实,扁食与水饺、大馄饨相比,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水饺面皮是一个个手工擀制的,大馄饨面皮是机制的,而扁食面皮是手工整体擀制且是用菜刀裁切而成的;水饺面皮是圆形的,扁食面皮是梯形的,大馄饨面皮虽然也是梯形但与扁食面皮相比要薄上很多;水饺和大馄饨馅儿多种多样且以荤材为主,但扁食馅儿只有素馅儿和糖馅儿两种;水饺和大馄饨多在喜庆吉利的节日和迎来送往客人或家人的时候制做食用,而扁食则多与丧事、祭祀等日子紧密相连,一年之中一般只能在七月十五“中元节”的这一天制做食用一次,并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且年年如此、代代传承。
一个地方、一种习俗,一个节日、一种食物。家乡“七月半”的扁食,虽无法企及粽子、月饼、汤圆、水饺、馄饨那样流传全国的主流食物,但在我心里永远是一种美味无比的食品、一个无法割舍的情结、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尤其是在这一年一度“中元节”来到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