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养生的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入世;佛家倾心般若,主张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同臻西方极乐世界,着眼于出世;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通过修道炼丹,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着眼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道教还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形成了三千余种养生修炼的方法,仅道书上记载的就有二百多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人“保护生命、延年益寿”养生愿望更为强烈而迫切。什么季节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保健养生、医疗养生、旅游养生、休闲养生等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层出不穷。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伦?科丹的“原始人健身法”,吸引了无数生活在欧美国家大城市中的“现代原始人”,他们不吃米饭和面包,大嚼全生牛肉;他们抛弃传统的长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只做投掷、赤脚跑步等野人式运动。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养生专家”张悟本的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奇书”,引来无数无知无畏的善男信女生吃茄子、泥鳅和红茶菌,什么恶心的东西都敢往嘴里塞。近来,深藏在广西如黛群山中的的巴马县,因为其世界第五大长寿乡、每10万人中拥有30.98位百岁老人的缘故,成为无数趋之若骛的养生“候鸟人”的圣地,他们朝圣般地集聚于盘阳河畔并长住下来,每天生喝百魔洞的“神水”,热衷于百魔洞内的吸氧、磁疗,甚至匪夷所思地衍生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和不惜自己当场喝尿以说服生病妻子尝试等离奇怪诞的行为,创造了不是巴马人发明的“巴马疗法”的现代奇迹。
说实话,我不太懂养生,平素喜好随性、自在、清淡的生活,并不刻意地追求一以贯之的养生理念和习性,对养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的基本概念上,以我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奢谈养生,实在有些自惭形秽和力不从心。但看到或听到那些对养生近乎“迷信”的痴迷言行,实在忍不住地想以一个百岁老人的故事来分享自己对养生的肤浅理解。这位百岁老人就是我姨娘的婆婆,她生于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时的1905年,卒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2013年,享年108岁。她经历百年中国的社会动荡和苦难,但她的脸上从未留下蹉跎岁月的痕迹。海安地处江淮平原,无山无水,乡下的空气质量不算太好,河水也多遭工业污染,但她一直和家人恬静而忙碌地生活在海安乡下。她未见过世面、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二男六女八个儿女并成就了他们幸福的人生。我在五、六岁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满头银发,脸色黑里透红,身约1.5米,裹着小脚,看上去并不精明精干但总是慈眉善目。她心地善良、宽厚待人,脸上总是挂着发自内心的善意和笑容,即使偶尔与作为她儿媳的我的姨娘拌起嘴来,也从未疾言厉色。有一次晚上我独自在黑暗的房间里听广播,她和姨娘在惊慌失措中找到我的时候,面露的不是气愤难平的愠怒而是顿时舒缓的笑意。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而规律。她衣着朴素、粗茶淡饭,总是淡然处世、没有奢望。2011年清明回乡祭祖,我特地去姨娘家看望她,106岁的老人能吃能睡、耳聪鼻灵,并能清晰地叫起我的名字,令我大为诧异。2013年7月,老人在炎热的夏天里平静去世、无疾而终,引来无数的乡邻前往祭拜和缅怀。正在老家的我,也专程前往为这位百岁老人的最后一程送行,看着她那慈祥而带笑靥的遗照,我满眼含着的不是泪水而是无限的羡慕和崇敬。
百岁老人走了,她一生没有“养生”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原始人健身法”,更未喝什么“神水”、吸什么百魔氧气,但她以自己百年的生命诠释了养生的基本理念:养生重在养身、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性,养生重在自然,一个平和健康的内心才是健康长寿的命脉和基石。诚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是养生的理念,也是养生的高度,更是养生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