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81408b66g7ca970c8c18e&690
“美人脚”是我们老家的一种粽子,因为其外形酷似旧式女子的缠脚,故称“美人脚”,又谓“小脚粽”。每逢端午来临,那美丽、精致、尖尖的“美人脚”便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勾起我对童年端午的美好回忆。
“美人脚”是用一种被称为“箬子”的苇叶包裹的,从苇塘里打来的“箬子”经过清水微汆和开水漂洗,原本翠绿的苇叶很快变成深绿色的粽叶,光滑、柔韧、洁净、清香四溢。“美人脚”一般用上年秋后收割晾干的马莲草捆扎,也有用五彩线、麻绳、白棉线、稻草捆扎的,但用水泡后的马莲草扎粽子,无论怎么捆扎和水煮都不会拉断或破裂,并且比五彩线等更环保、更卫生。“美人脚”一般是纯糯米的,也有添加红豆、花生、蚕豆瓣等辅料的,但一种“美人脚”一般只参合一种辅料,并不混合添加。“美人脚”的糯米要用清水长时间浸泡、晾干,经过清水浸泡过的糯米,白白的、亮亮的、鼓鼓的、透透的,晶莹剔透,香气横溢,真可谓“千淘万洗紫光攒,夜光荧荧照玉盘”,美妙极了。
我们家裹粽子,一般安排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当晨曦洒向四夏中的麦垛和秧苗的时候,母亲便放下头天还在忙碌的农活,专门忙起粽子起来,她洗“箬子”、泡糯米、浸马莲草、剥蚕豆瓣,一个上午便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悄悄溜过。午后,母亲终于坐到屋前的树荫下,开始裹粽子。她先用双手顺序叠好、摊开三片“箬子”并在里口再垫上一片,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箬面的根部、以右手抓住箬面的中部,双手朝里一裹,粽叶便在左手形成一个上平下尖漏斗形的圆锥体,右手抓两把糯米放进去稍稍按几下,再将粽叶的上端往外一折、将叶面顺着粽子上部的边沿收紧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并在粽体上顺时针一绕,最后口手并用地以马莲草扎好、系牢,一个漂亮的粽子、一个美丽的“美人脚”就这样包裹好了。那尖尖的圆堆,平平的三角、墨绿的粽叶、暗黄的马莲草,活脱脱一个旧时美丽女人“三寸金莲”一般的裹脚,小巧玲珑,棱角分明,水灵优雅。
裹好的“美人脚”在放进大锅里烧煮之前,一般四只一起集中连接,寓意事事如意,年年丰收。不同种类的“美人脚”,如纯糯米的、红豆的、花生的、蚕豆瓣的,连接的方法也不相同,一般分为成团连接和成串连接,种类比较多时,还可以不同的绳子连接,以便区分不同的“美人脚”。晚饭后,母亲将早已连接好的成团、成串的“美人脚”码进大锅里,舀入适量的清水开始烧煮。她坐在烟火灼人的灶台前,不停地拉着风箱,不时地添着柴火,灶火映红了她憔悴的脸庞,汗水浸湿了她蓝色的衣衫,一个晚上、一个风箱,一夜灶火、一屋粽香。等待“美人脚”的我们兄弟,早已耐不住困意进入飘着“美人脚”香味的梦乡。
当我们从梦中醒来的时候,飘着幽香的“美人脚”已经摆在了桌上。原本清新墨绿的粽叶变成暗黄色的“箬子”,原本小巧精致的“美人脚”变成饱满成熟的“粽子”,而那渗着细细水渍的棕叶,竟在清晨的阳光中发出油油的诱人光泽。我尤其喜欢纯糯米的粽子,解开马莲草、撕开“箬子”,白色的粽子升腾着袅袅清烟,散发出特有的粽香,那雪白的糯米整齐地凝固着,那小巧的三角平稳地站立着,那尖尖的小角直直地向上伸着,让原本享誉盛名的“美人脚”更加美丽动人、更加名副其实。而当我插入木筷,粘上白糖,轻轻地咬开“美人脚”的上角细细咀嚼时,唇齿间顿时留下甜甜糯糯的美味和清清淡淡的幽香,口舌生津,沁人心脾。那时候,真的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爱不择食、回味无穷的美食。
端午又快到了,我总是不断地想起儿时那美丽、精致、尖尖的“美人脚”。因为它蕴含着久远纯真的美味、蕴含着童年美好的记忆,蕴含着温馨甜美的亲情,蕴含着我对已经逝去母亲无限的感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