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粽叶

(2013-06-03 15:26:22)

http://s2/middle/81408b66gde3ade186421&690

    中国人包粽子,总是离不开粽叶。用植物叶包裹食物,并且历史那么悠久、情怀那么高尚、文化那么醇厚、地域那么广泛、民众那么众多,恐怕只有中国的粽叶及其所包裹的粽子最负盛名。很难想象,离开粽叶的粽子还能称其为“粽子”。

    中国人对植物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遍尝百草的传说。而“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粽子,则是人们对植物认识的进步,是千百年文化演变和民俗食品推广的必然结果。根据史书记载,“最古老”的粽叶应该是菰叶(茭白叶),春秋时期就已运用;到了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箬竹四季常青,不再有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以后,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中国地域广大,地形多样,植物多样,一些地方也有用甘蔗叶、柊叶、芭蕉叶、竹叶、荷叶、玉米叶包裹的粽子。但现代人们最常用的粽叶仍然是箬叶和苇叶,且江南多箬叶,江北多苇叶。因为箬叶和苇叶,在功效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清热、生津、除烦,富含黄酮、有机锌、硒、碘、钙、镁、铁、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抗菌性强,是抗肿瘤良药、上好保健用品,更是食品的“天然防腐剂”。

    我的老家地处江淮平原。儿时的家乡,水网遍布,沟渠纵横,湖塘众多,芦苇是最广泛的滨水野生植物,“箬子”是人们对苇叶最通俗的称谓。“打箬子,裹粽子”是端午时节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每年五月,河塘湖边,芦苇深深。到处是苇叶的清香,到处是“打箬人”攒动的人头。那碧绿的苇叶像水洗过一般洁净,又似剪刀裁过一样整齐,苇叶顺着苇秆斜斜地屹立着,象出水芙蓉的少女,婀娜多姿,随风飘逸。一阵清风吹来,那高高细细的苇秆柔柔地顺风倒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惹人爱拎的样子,大片的苇叶随风起伏,婆娑起舞,沙沙作响,苇叶的清香也就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然而“打箬人”则没有欣赏如此美景的闲情逸趣,也全然不顾苇地里蚊虫叮咬、水蛇出入、不慎掉水的危险,他们头顶草帽、身裹衣裤、手拿长钩、肩挎麻绳,脚瞪雨鞋,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在高过人头的苇杆下啪啪啪地打着“箬子”,在密密匝匝的苇丛中踯躅穿行。湿麓麓的苇地里,常常传来“打箬人”叽叽喳喳的谈笑声、捉迷藏的打闹声和用苇叶卷成喇叭的苇号声。

    其实,“打箬子”并非易事。要想打到又宽又长、不老不嫩的好“箬子”,“打箬人”必须选择杆高叶宽的芦苇。而这样的叶子,一株芦苇上往往只能打到两三片。遇到长在远处水中的芦苇,“打箬人”用事先备好的钩子轻轻一拢,芦苇便乖乖揽入手中。“打箬子”也有技巧,有经验的“打箬人”总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箬子”根部的正反面,干脆利索地向下一拽,“啪”,一张“箬子”便迅速手到擒拿。打下的“箬子”要按正反面顺次码放整齐,累积几十张后则拦腰靠在肩挎的麻绳上,拽住两头,轻轻一弯,再以草绳扎紧,一把像玉米棒丝的“箬子”便顺利地套在麻绳上了。每当太阳西下,“打箬人”便拨开遮天蔽日的芦苇从那苇海深处钻出来。尽管他们身上、鞋上沾满了泥巴,脸上、手上划满了红印,但肩挎一把把排列整齐、状如玉米棒子“箬子”的神情,恰如打靶归来的战士,脸上挂满了胜利的自豪,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脑中填满了粽子的期待。

    如今,故乡已开辟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原先的沟渠、河塘和田地,早已变成了水泥铺成的道路、草地和工厂。我不知道,老家的人们到哪里去打“箬子”,靠什么再裹粽子。只能依着自己有些迟钝的记性,回忆儿时“打箬子”、钻苇塘的情景,回味梦中“粽叶”的幽香和粽子的美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