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自己是从乡下的露天电影和路上的解放汽车中知道“长春”的。这座拍摄出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汽车的城市,曾经引起我这个乡下少年的无限向往,留给我幼小心灵的一段美好记忆。
不过,当我真的置身在这座城市的时候,那种曾经刻骨铭心的向往和记忆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许多,形成不小的心理落差。她没有多少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没有多少车水马龙的繁华道路,没有多少徜徉街头的俊男靓女,没有多少灯红酒绿的酒肆食府,甚至晚上八点之后没有多少公交汽车。与东北其它三座大城市相比,她不如大连那样时尚与浪漫,不如沈阳那样现代与繁华,不如哈尔滨那样有异国情调。她在我这个初次游览者的眼里,只是东北松嫩平原黑土地上一座普通的大城市。
当然,这座城市也有一些与众不同、颇有特色的地方。黄墙绿瓦的火车站、高大宽体的春意宾馆、坚固无比的人民银行、金碧辉煌的地质宫、人民大街上的省委大楼、新民大街附近的“八大部”等建筑,都很有气势、很有特点、很值得游览。但当你在了解了这些日伪时期的“兴亚式”或帝冠式建筑的殖民地背景时、在感受到其“日”字形或“亚”字形立面的强烈压迫感时,这些建筑留给你最初的辉煌印象一下子便黯然失色,并令你对这座屡遭外敌侵占且曾作为一个不被承认“国家”首都的屈辱历史的城市而黯然神伤。
然而,“普通”也好,“神伤”也罢,都只是我这个初次游历者一时的感慨和不知深浅的议论。如果我有时间深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和第一汽车制造厂参观的话,那流金岁月的艺术殿堂和焕发青春的红旗汽车,肯定会使自己对这座城市留下新的更美好印记,这应是这次长春之行的缺失和遗憾。即使这样,这座曾经饱经历史忧患和外敌创伤的苦难城市,这座曾经引领新中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年轻城市,仍然瑕不掩瑜地留给我出乎意外的美好和非同一般的惊喜。
玉带一般的伊通河由南朝北从城中流过,蜿蜒曲折、一路欢歌地奔向美丽的松花江。宽阔的解放路自东向西横贯城市中央,川流不息、车水马龙般地连接着城市的东西新区。星罗密布的公园和湖泊,使得这座城市与水紧密联系并使其更有朝气、更具灵性。层层叠叠的树海花木,让从空中鸟瞰的城市几乎看不到道路楼宇,一年365天竟有340天空气质量优良。而黑土地上雄浑、蛮荒、广袤、开阔的大自然,更是养育了这座城市人民笃成守信、重义轻利、仗义抒怀的美德和豪爽、热情、机智、幽默的东北原生态灵气,全然没有南方城市那种小家碧玉、缠绵悱恻、小桥流水般的情趣和雅致。
诚然,我是带着美好离开这座城市的,但我仍然有些神伤和遗憾。如果再给一次亲历这座城市的机会,一定要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和第一汽车制造厂,以消除我对这座城市的心理落差、弥补我对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