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本完稿于1987年的书,曾多次被推荐,我都没有行动去读。
近日读完,书中很多事情震撼了我,就如很多人所说:你会在这本书里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是啊,路遥先生对小人物心理的刻画,如此生动、真实,仿佛钻进每个人的脑子里看到了他们的想法。1960-1985年这二十五年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体、集体、社会经济面都在推动每个阶层的人努力掌握命运,又在国家社会的命运里有无可奈何的一面。一个人物从出生到中年甚至老年,从原生家庭到独立劳动,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选择,而选择改变了命运。
说说我最有感触的点吧。
小时候家里做生意,爷爷在老家当小学珠心算老师,外公外婆都是农民。我爸跟孙少平读书生涯的阶段很像,下面还有妹妹,但是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还能靠哥哥姐姐早就业、供读书到高中。高考落榜后,我爸报考公务员,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时因农村孩子的羞涩,最终无缘国家单位。垂头丧气的爸爸跟着社会发展潮流,来到了当时被划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揣着走关系得来的边防证,入了特区的制药厂当工人。但我爸还是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很快找到门路开始做摄影生意。爸妈两人白手起家,从出租屋到全款买到商品房,就像孙少安夫妇,90年代赚到了巨额财富,却不知道怎么再往上发展。经济条件的崛起受制于财富认知的局限,受制于小农意识不露富不出头,在通货膨胀的时代里存在银行账户被贬值。
我爸工作以后读书很少,家里也没有几本藏书,但是他做了以下两点,对我的读书和教育生涯影响巨大。爸爸很重视教育,从我出生之前就开始攒我上大学的资金,没有考上大学是我爸终身的遗憾,他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从小买书买杂志他从不吝啬,甚至时常从繁忙的生意里抽空开车送我和弟弟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文化书店,甚至让我妈陪着,看书就看一整天。记得我初中考上年级前三名,我爸买了一张近千元的书桌,书桌的高低可调节,还可以摆放很多文具和藏书。农村出身的节俭的爸爸,在一群生意人,在广东重商轻教育的环境里,投掷重金让我和弟弟接受最好最好的教育。
爸爸给我买的第一套书籍是《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好奇,这套启蒙书籍奠定了我终身拥有好奇心、探索欲的基础。小小的脑子里,常常对着晚霞、甚至对着墙面,开始浮想联翩,开始发出各种疑问,可惜没人能给我解释。
另一方面是他无意识的习惯,家里常年订阅两份报纸,《珠海特区报》和《珠江晚报》,每天到下午6点半准时收看电视新闻,绝不许任何人占用这个时间段的电视时间。孩子总会模仿家长,我爸每天早上9点开好店门,泡上一壶茶就开始读报。我每天下午6点多坐校车到家后,就端起比我半人还高的报纸开始阅读。一开始读娱乐消息、小说连载,后面开始不满足,将两份报纸的每一条信息都看一遍,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经济形势判断等等,视野逐步开阔。我不知道这在多数人眼里是好学的、优秀的表现,我的动机仅仅是出于对阅读的渴望。
后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读了新闻专业,在专业课的第一节课,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报考新闻专业,有人说是为了新闻情怀和新闻梦想,有人是为了成为战地记者,那是她的梦想。而我仅仅是因为感到熟悉和新奇,熟悉纸媒电视媒体,彷佛都是我的老朋友;新奇是这些报道背后的运作单位。
当然我也有孙少平似的心路历程,因囊中羞涩感到自卑,认为只要努力劳动放低姿态,就会收获尊重和财富。原生家庭给我的认知和视野局限,在我刚踏入珠海最好的高中、踏入省会的大学时,都明明白白地暴露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很庆幸,能走到今天,因为我不屈,像孙少平似的向往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渴望更高的认知,好奇探索更多的真理。
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