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论孝: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的父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
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厎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个慈父。”
摘自《传习录》
卷下
【有文斋主人译】
江西庐陵县乡人有两父子打官司,请先生裁断,手下人想阻止他们,而先生予以审理,还没等先生的话讲完,这两父子就抱在一起恸哭,和好离去。
柴鸣治进来问:“先生讲了什么话,让他们这么快就悔悟了?”
先生说:“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
鸣治很惊讶,请问缘由。
先生说:“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所以他才能做到孝。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所以他不能做到慈。瞽叟只记得舜是他养育大的,现在为什么不能令自己开心?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改变了,却还认为自己对舜很慈爱,所以就更不能做到慈爱。舜只是一心想着父亲养育我时是如何爱我的,现在不爱我,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舜整天都在反思自己不能尽孝的地方,所以他就更能做到孝顺。等到舜后来使瞽叟回心转意,开心愉悦,瞽叟又不过是回复他心中原本就存在的慈爱的本体而已。所以后世称赞舜是一个古今公认的大孝子,瞽叟也成了一个慈爱的父亲。”
摘自《传习录》 卷下《黄省曾录》
2015年4月
尧舜禅让画像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