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到CCTV——多个新闻播出的日本“古瓷公开展示 引发柴窑争论”报道,请详见: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1447742771880
http://news.cctv.com/world/20091222/101845.shtml
http://v.ku6.com/show/lG9g-3iqeCJU8l9H.html
http://s13/middle/4ac53970t7ba4f0767fbc&690
这件“青百合花瓶”首次在日本九州公开展出。日本文物界普遍认为这可能就是从未找到过的“柴窑”作品。让全世界的古董爱好者趋之若鹜。
日本友人对中如云说:“我用了30多年时间研究中国伟大的历史陶瓷器。我也自封为专家。”他表示:“我喜欢中国文化,更敬佩能烧制出这个空前绝后瓷器作品的中国祖先。我断定它是柴窑,是经过我12年的摸索给出的答案,却也是一种挑战。”
“青百合花瓶”之所以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日本的古董界,它被很多人认定是我国古代“柴窑”的作品。
对于对中如云的“柴窑”论题,立志“收尽天下残瓷”、藏有十多万片中国瓷器残片,在中国瓷器界颇有名望并准备建立中国瓷器基因库的京籍专家白明,在应邀赴日并与青百合花瓶“零距离接触”之后,也不敢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谁敢说?根本没有人见过!”
虽然这件瓷器是否是柴窑定性不清,对中如云却并不在意,他表示希望因此引起对柴窑的关注。
关于“日本柴窑”的问题:
近年,书市上有日本友人对中如云著的《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一书,文中对中国文化及瓷器的崇拜观点我是赞同的:“特别是对日本人来说,中国就是自己语言及文化的母国。”“中国陶瓷工匠们为世界陶瓷历史做出了显著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而对一些推理性的词汇,不敢苟同。
如:“天青色”是天蓝色中带有云彩残留的颜色。
“明如镜”是“把花觚注满了酒,瓶口中倒眏出了我的面容”。
“声如磬”是“用它来喝酒,将其倾斜,瓶内顿时响起了‘涪——’、‘乓——’、‘倥——’微妙的不同声音。在相距十米的地方,也可以清楚地听到。”
“金修补”是用溶金将瓷器碎片粘合。”等等。
本来是想要在网上“批”的,有老专家劝曰:一、人家是为中日友好而来的。二、“柴窑”说到底是咱中国的。三、……。站的角度比我们高多了,钦佩之至。逐后又改为“比”:在网上诚邀有实物者拿到北京“柴窑标本展”上,切磋比评。来有几家,但日本友人没来,真是憾事。这里指几点,仅供商榷:
1.日本花觚是“天蓝色”,而非我们理解的“天青色”。因为中国字里的“青”是指以“绿色”为主的颜色。如青草、青苗、踏青等。“天青”是略带点淡蓝色的青。
2.它的胎从图上看,似是咖啡色的“紫砂胎”。从两个鉴定年代的钻孔里看也似是咖啡色。
3.从图上看,它似有“广钧”的“雨淋墙”效果。在广州、在北京故宫里都见过类似的窑口器物。
4.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诸品窑器里曰:“玻璃窑出自岛夷,惟粤中有之。其制不一,奈无雅品。……色有白缠丝鸭绿、天青、黄锁口三种。俱可观,但不耐用耳,非鉴赏佳器。若钧州窑……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沙土为骨,泑水微似(钧州窑)。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
5.它的两种修补办法时间也不长:“锔钉”是明清时代中国修补瓷器最常用的简单方法。新兴的“金修补”也不是用真溶金,更是不超过三百年的日本人新创造的修补方法—粘補后刷上金颜色的化学染料粉。
6.申请鉴定物“蓝色花瓶”的烧制年限是在距今1041—1046年间内;而鉴定结果是在700—1100年前的时间内烧制的。误差率高达400年,几乎过半,勉强套在时间框里的边缘上,使人难以信服其科学性、准确性。
7.英国牛津鉴定书称是真实的。但是,备注里第四条声明:“假定此样本是未受到离子辐射损伤”。我们知道,现代的“做旧”方法中,有一种是通过机场的安检扫描,一次可增加“热释光”检测年限二三百年的历史。有的“唐三彩”做旧扫描“过头”了,可检测达二千年之久。我们不知道“此样本是否未受到离子辐射损伤”。《鉴定书》也说,通过了本“鉴定书”的不一定都对。“如果是错误的结果,为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牛津鉴定所无义务负责。”
8.通过国外朋友了解,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已经不太认可这种有弊端的检测报告。牛津只是个地名,在当地申请开办就叫“牛津鉴定所”,据说是一夫妇开办的,与牛津大学无关。
9.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先生认为:“任何古代瓷器,要从文献、实物、窑址三方面找到对应的认定关系。”能烧制这样精美瓷器的窑口应该是个流传有序的大窑场才对。即:一定要有窑址窑炉和出土地层的考古报告支持。并应该有其它的标本实物做对应的旁证。它一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唯一,尤其是对它的母国——中国来说。
10.因没有上手实物,仅“书”“图”了解,诚望能有交流为实。正如这位日本朋友所说:“只有竭尽全力对它进行探究和解明才是对日本文化的恩师——中国的回报。”
“而这樽瓷瓶也一定能够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才是“柴窑磁”
http://s6/middle/8115cf33hb420d10434c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