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组内高级教师开课说课

分类: 高级教师讲座和示范课 |
引导学生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并板书。
(2)如果对于区间I上的任意两点x1,x2,当x1
<
x2时,都有f(x1)
如果函数y = f(x)在区间I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称函数y = f(x)在区间I上具有单调性,区间I称为单调区间。增区间也称为单调增区间,减区间也称为单调减区间。
强调说明:
1.
2.
环节三:从数学概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问:你能说出上述情境中的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吗?
追问:单调区间一定是闭区间吗?
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观察发现,.单调区间可以是开区间,也可以是闭区间。端点不在定义域内,必须写开区间。根据函数图像求得单调区间的方法叫图像法。
(三)、例题解析
例1
解 (1)由图(1)所示函数图像可知,函数y = f(x)的定义域为R,增区间为(-∞,0],减区间为[0,+∞)。
(2) 由函数图像(2)可知,函数y = g(x)的定义域为(-∞,0) U (0,+∞),增区间为(-∞,0)和(0,+∞)。
教师追问:图2的增区间能写成(-∞,0)
U (0,+∞)
吗?
注意:调区间必须在这个区间内连续单调递增或者连续单调递减。如果不连续,就把单调区间各自分开写,用逗号隔开或者用“和”连起来。
巩固训练:完成教材P95 第2题
如图所示,试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
例2
解 在(-∞,+∞)上任取x1,x2,且x1 < x2,则
f(x1)
- f(x2)
= (2x1
=2x1- 2x2
= 2(x1-x2)
因为x1-x2<</span>0,所以f(x1)-f(x2) <</span>0,即 f(x1)<</span>f(x2)。
所以函数f(x) = 2x + 7在(-∞ ,+∞)上是增函数。
教师按照定义,引导学生依据定义,利用作差比较法,证明函数单调性。
归纳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取值:任取,且x1
<
x2
(2)作差:f(x1)-f(x2)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判断差f(x1)-f(x2) 的正负
(5)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练习:讨论函数f(x) = -3x + 5在(-∞,+∞)上的单调性。
学生板演,教师指导,并且再次强化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5个步骤。
想一想:由函数f(x) = 2x + 7在(-∞ ,+∞)上是增函数,函数f(x) = -3x + 5在(-∞,+∞)上是减函数,讨论函数f(x) = kx + b在(-∞ ,+∞)的单调性。
小结:
当 k
当 k>0时,f(x) = kx + b在(-∞ ,+∞)上单调递增。
例3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学生板演证明,教师分析讲解。
证明:在上任取x1,x2,且x1
<
x2,则
由x2
所以函数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归纳小结:如果要证明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我们还需要从函数解析式出发。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利用作差比较f(x1)和f(x2)的大小,就可以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无需证明的时候,从图像上,我们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分析其单调性。因此,数形结合是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单调函数的图像特征
2.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法、定义法
4.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小结: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还是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曲线,一旦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变化趋势,便可以合理制定学习策略和生活计划。所以对函数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任意角教学设计:
《任意角》教学设计 |
||||||
一、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名称 |
《任意角》 |
授课教师 |
黄丽琴 |
|||
授课 班级 |
23级软件与信息服务班 |
授课时数 |
1课时 |
|||
授课 时间 |
2023年9月21日 |
授课地点 |
高一(8)班 |
|||
二、教学分析 |
||||||
教学 内容 |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第四章《三角函数》4.1.1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三角函数的研究打下基础,而且角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研究角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
|||||
学情 分析 |
1.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了0o到360o范围的角以及两种的概念,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软件与信息服务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软件运用能力比较强。 |
|||||
三、教学目标确定 |
||||||
教学 目标 |
知识目标:
1.
2.
3. |
|||||
能力目标: |
||||||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
教学 重点 |
理解任意角和象限角。 |
|||||
教学 难点 |
理解 |
|||||
四、教学过程 |
||||||
教学 环节 |
教学 形式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 |
学生 |
|||||
环节1: 开门见山 回顾旧知 |
学 生 演 示 |
师问1:你会画角吗? (教师请一人上台展示) 师问2:你还会画哪些角? 师问3:在初中,角是怎么定义的? 【定义: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师问4: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
1.学生动手操作
2.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学生回顾旧知 4.0o~ 360o |
开门见山,通过学生画出的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
||
环节2: 实物导课 问题导学 |
生 生 互 动 问 答 式 师 生 互 动 问 答 式 |
用学生自己做的时钟教学,让时钟制作者上台展示:同伴之间一问、一演、一答形式
台上生问1:若时钟快了5分钟,分钟该怎么调准?(该生调节时钟,台下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台上生问2:若时钟快了60分钟,分钟该怎么调准? 台上生问3:若时钟快了120分钟,分钟该怎么调准? 台上生问4:若时钟慢了20分钟,分钟该怎么调准?(该生调节时钟,台下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问5:哪个角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 师问6:这些角都是通过旋转产生的,那旋转方向有几种?
师问7:这两种方向什么关系? 师问8:在初中,如何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任意角】:(板书)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 零角:一条射线不发生任何旋转,也认为是一个角。这个角叫零角。 |
台下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1.逆时针旋转30o 2.逆时针旋转360o 3.逆时针旋转720o 4.顺时针旋转-120o 生发现:720o 生:两种 生:正好相反 生:正和负 |
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小组合作完成时钟制作, 通过时钟,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抽象成数学问题,聚焦学科素养求创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
||
环节3: 列举实例 生活数学 |
师 生 谈 论 式 |
教师针对学生说的例子进行补充 教师出示:亚运会跳水等 |
学生生活举例 1.车轮 2.摩天轮 3.风车 4.轮滑 |
通过学生举例,比如亚运会跳水项目,意在结合当下社会信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达到五育并举的效果。 |
||
环节4: 学以致用 再悟升华 环节4 自编自演 回归生活 环节5 设计作业 巩固求新 |
师 生 合 作 学 生 操 作 |
例题1:画出720o和-120o的角
1.
2.
3. 【确定始边-确定旋转方向-确定旋转量-画出终边】;注意方向--逆正顺负 |
1.学生说一说720o怎么画 2.一起画-120o
|
该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任意角的概念,加深对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的理解。 |
||
4.请学生实物操作(圆规)——旋转出-120o
出现课堂小事故: 1) 2) 师问9:没有转到位怎么补救? |
1.针对出现的小事故学生思考:怎么补救 2.学生思考后发现: 转多了可以倒回一点;转少了可以接着转 于是得到: -120o=-150o+30o -120o=-90o+(-30o) |
通过学生出现的小事故,教师随机应变,重新生成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角度的运算与数的运算一致,也为接下来临时生成的课堂——两角和与差的思考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
||||
5.思考升华
师问11:哪个角是所求的角? 6. 说一说α+β, α+β,- 师借助学生画出-α和-120o的图位置各异引出:角的标准位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上】 |
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
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同时借助-a与-120o,学生画出来的角位置多样为媒介,引入角的标准位置,也显得比较自然,不突兀。 |
||||
7.师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120o的角 师问12:α和-120o的终边落在哪里? 师问13:-90o 和180o的终边落在哪里?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为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就不属于任何象限,称界限角】
|
|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着三个作用: 1)强化角的标准位置; 2)引出象限角和界限角, 3)为变式学生画角做铺垫。 |
||||
变式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角, 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
学生上台板演 |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拓展了数学思维。 |
||||
变式2:上课到现在,分钟旋转形成的角多少度?并判断它是第几象限角 1)有一部分学生报出的答案是正角。 2)教师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强化和补充。 |
学生利用身边素材,自己出题,并求解(变式2是学生出的众多题目中选取的一个) |
通过自己取材出题, 让学生再次对抽象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
||||
7、 1.填空: (1)-15o是第 (3)163o是第 2.时钟从8:10分到9:50分,分钟转过多少度? 3.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下3个角:30o
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
练习1、2让学生巩固新知,练习3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
||||
五、板书设计 |
||||||
1.任意角的概念 正角: 负角: 零角: 2.象限角与界限角 |
||||||
六、 |
||||||
亮点: 1)教师利用课堂学生出现的小事故,立即改变原有思路,重新生成课堂,一节本来很平常的课,由于小事故的出现,变得非常丰富与精彩。 2)以生活时钟创设情景,看似平常,其实不然,从学生思维起点和生活经验入手,体会数学与生活相关联,再以问题链的形式,从具体到抽象,引入任意角的概念。 3)学生编题给课堂带来了惊喜,竟然能用现成素材编出变式2,而且与时钟引入做到前后呼应,使本节课从情境中引入,最后又回到情境中。努力方向:现代化软件的制作和应用,是我一直需要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