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高级老师或骨干老师与徒弟磨课
| 分类: 集体备课 |
一、陈海珊老师与徐露茜老师磨课 《两直线平行》
01大家好!我是高中数学组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02引入课题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函数的概念,今天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大家进行回顾。
我听到同学们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则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我们之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也就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岀发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函数的概念,高中所定义的函数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注: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的导入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画出函数图像)
03知识新授
师: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的第一个实例:炮弹发射后距地面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请大家在导学案中画出h=130t-5t 2
的图像。
师:我看大家画的差不多了,老师运用几何画板将图像呈现在大屏幕上了,大家观察图像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时间t的变化范围是多少;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100s所对应的高度是多少?
3.如何才能真实反映炮弹的发射过程?
师:请同桌两人相互讨论。
师:讨论结束,我们请A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他说时间的变化范围是0-26,高度的变化范围是0-845。
师:好,回答的很准确。请坐。
师:B同学你来回答一下第二题。
师:他说对应的高度为0,因为此时炮弹已经落地了。嗯,恭喜你没有掉进思维陷阱里。
师:请C同学来继续回答第三题。
师:他的回答是如果想要真实反映炮弹的发射过程,就要对时间t有一个范围限制,也就是0-26,你的归纳概括能力特别强,请坐。
师:那大家能否将这种变化范围用集合的形式来描述呢?其实,我们在第一节已经学过了,请大家在导学案中对应的位置进行填空。
师:我们把时间t的变化范围用数集A={t|0≤t≤26}。高度h的变化范围用数集B={h|0≤h≤845},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在描述变化范围的时候,要把它表示成集合的形式。
师:由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和它对应。
04合作探究
师:大家请接着看实例2和3。思考一下,在对应关系的呈现上,三个实例有什么不同点?又有什么相同点?
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时间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师:我看大家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刚刚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三组讨论的非常激烈,三组代表请你来说。
师:他说例1是用解析式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例2例3分别是用图像、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师:这是他们之间的什么呀?
师:对,是不同点。请坐。那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呢?五小组的代表来说说看。
师:嗯,第一点是都有两个非空数集A、B,第二点为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准确无误的把它呈现出来了,不错,请坐。
师:那我们能否把函数看作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呢?如何重新定义函数呢,请大家思考,在导学案函数概念对应位置填空。
师:请大家来看大屏幕,老师把完整的概念呈现在PPT中。请大家一起来观察此时我们的x叫做什么?
师:很好,自变量。那x的取值范围A就是函数的定义域。
与x相对应的y值呢,我们就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这里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概念需要大家好好理解,请大家拿出荧光笔在导学案中进行标注。
05强化重点
师:函数之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那我们接着来思考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函数的图像,画在导学案中的对应位置,观察图像并思考这三个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分别是什么?
大家看老师在大屏幕中用几何画板描绘的函数图像以及三要素,请大家同桌之间互査互评。
06巩固练习
师:我看大家订正的差不多了,咱们乘胜追击,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观察屏幕中的四个图像,判断是否为函数。
师:嗯,我听有同学说,第二个图像不是,那为什么呀。哦,因为对于每一个自变量x,有两个y值与之对应了,不符合函数的概念。
师:大家观察的不错,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如何来判断一个解析式是否为函数呢?观察自变量x是否有唯一的函数值y与之对应。
07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上到这已经接近尾声了,下面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呢?
师:好,A同学你来,哦,他说本节课明白了什么是函数并学习了如何判断函数,回答的既准确又简练。请坐。老师补充一点,本节课我们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了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08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课后习题1、2。好,同学们,下课。
09板书设计
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练习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三、陈海雁与黄丽琴磨课 《购置房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实物、计算机软件等观察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及其简单组合);
3、运用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斜二测画法.
教学难点:
斜二测画法画空间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空间几何体
问题一:观察下列图片所示的建筑物,将每个建筑物可抽象出的几何体画出来.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绘制棱锥、球、圆锥、棱台的直观图.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立体几何的第一课,需要给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所以这里先利用实物观察空间图形,让他们复习在小与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通过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这是一个数学抽象和空间想象的过程,着重培养这两方面的核心素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斜二测画法
1、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问题二: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怎么画更有立体感?
【学生活动】
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形模型,绘制直观图.
分析:水平放置的长方形看起来并不像是长方形,而更像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里我们使用斜二测画法来作直观图.
立体几何中,用来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称为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例1:用斜二测画法作出下面梯形水平放置时的直观图.
(1)在梯形ABCD上,以AB为x轴,A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画,
(2)在
过D点作AB的垂线,设垂足为E,连接DE.在图,使.
作.
过.
(3)连就是梯形ABCD的直观图.
【设计意图】
在学生完成探究之后,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讲解斜二测画法,给学生建立起规范化的作图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数学之美.
小结:用斜二测画法作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直观图的步骤.
(1)在平面图形上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作出与之对应的轴和轴,使得它们正方向的夹角为.
(2)平面图形中与x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画成与轴重合(或平行)的线段,且长度不变.平面图形中与y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画成与轴重合(或平行)的线段,且长度为原来长度的一半.
(3)连接有关线段,擦去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
2、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问题三:怎么画出一个长方体的直观图?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分组研究作图方法并进行同伴互评.
分析:长方体的水平面可以按照上面的画法先绘制出来,接下来的重点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应该怎么表示,通过观察,竖直方向的图形从正面观察形状并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建立竖直坐标轴轴并保持平行与该轴的线段等长即可.
(1)首先,用上面的方法作出水平放置的长为4宽为3的长方形的直观图ABCD(保留坐标轴).
(2)过A作轴,使之垂直于轴.在轴上截取.过B,C,D分别作的平行线并使,然后连接,.
(3)擦去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并把被面遮挡住的线段AD,DC,改成虚线(或擦除).由此得到的就是所求长方体的直观图.
小结:用斜二测画法作立体图形直观图的步骤.
(1)在立体图形中取水平平面,在其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与Y轴,作出水平平面上图形的直观图(保留轴轴).
(2)在立体图形中,过x轴与y轴的交点取z轴,并使z轴垂直于x轴与y轴.过轴与轴的交点作z轴对应的轴,且轴垂直于轴.图形中与z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画成与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且长度不变.连接有关线段.
(3)擦去辅助线,并把被面遮挡住的线段改成虚线(或擦除).
口诀:平行依旧垂改斜,横等纵半竖不变;眼见为实遮为虚,空间观感好体现.
【设计意图】
从平面到空间,从二维到三维进行过渡,这里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长方体开始学习,给出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图形的基本步骤,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规则之后学生就可以将之迁移到其它的多面体当中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