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远古城中心镇

(2023-03-14 17:49:11)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记叙

 

定远古城中心镇

 

 

定远古城,位于武胜县中心镇,小地名叫庙儿坝;自明代县治迁入此地后,相继修建了众多宫、庙、坛、祠,古人把儒释道各菩萨,天上地下各神仙都请来了;小小定远县城寺庙林立,烟火鼎盛,成为菩萨、神仙的乐园。在明清两朝,宗教文化深入人心,忠孝节义蔚然成风。新中国成立后,古城面貌还基本完好,“文革”过后,古城内那由一块块石板铺砌的街道,一栋栋鳞次栉比的穿斗结构房屋,一座座高大幽深肃穆的庙宇,以及蜚声川北的印山公园等,均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古代建筑从此消失了。

 

明代迁治筑城

 

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 之前,定远县治位于女菁坪(原旧县乡,现属沿口镇)。

之所以要迁县治,是因为女菁坪这个地方一遇到打雷下暴雨的天气,经常会跨岩砸毁房屋,砸死砸伤人,还有嘉陵江一涨大水,也会淹到街上来,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士出身的胡濂调到这里作知县时,亲眼目睹了依山傍水的女菁坪,街道狭窄,人们上下陡坡办事极不方便,尤其是暴雨天岩石松动,摇摇欲坠,嘉陵江涨水时洪水奔流,淹没民房无数,百姓叫苦不迭,便动了将县治迁往他处的想法。

但迁往何处?却并没有具体地点。

根据民间的传说,当时胡濂就去了位于县署右边的仙人山求问仙人,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又走进神龙庙,三拜九叩后问:卑职胡濂意欲迁城,不知迁往何处是好,恭请神龙大帝赐教。稍后,耳旁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印天授,庙坝中心。若为民故,迁邑蜚声。胡濂大喜,连连作揖磕头,再三谢恩而退。

有了神的指引,胡濂决心把迁城的梦想变成现实。于是,他向下属问清庙坝就是位于下游10里处的庙儿坝后,就带领手下人前去勘察。经过多次勘察,发现庙儿坝是建城的好地方,地势宽阔,三面环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于是,在明嘉靖三十年,胡濂奏请皇上恩准后,就把县城迁到了庙儿坝,也就是现在的中心镇。

胡濂迁城后,名望大增,百姓称颂,上级褒扬。老百姓在城内专门为他修建了胡公祠,以表彰和纪念迁城的功绩。后胡濂升为兰州太守。

古时全靠水路运输,在庙儿坝半岛上修筑定远城后,这里就成了一个繁华之地,通过嘉陵江水运,下通合川、重庆,直达上海;上达南充、阆中直到广元;据说李阳冰、司马光曾到过这里,建文帝在逃难中也曾到过此地;清末和民国时期,有德国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并在北街遗留下“传教士故宅”。

1551年到1913年,这里一直是定远县治所在地;1914年至1953年,为武胜县治;19536月,县治迁往沿口镇。此后成立中心区,辖民建、龙门、农旺、真静、街子、旧县、清平、南溪八乡;1992年撤区并镇,先后兼并了民建乡、农旺乡和农门乡,现为中心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秀美自然风景

 

在定远县古八景中,中心镇境内独占了六景。即:天印高悬、九洞晴岚、龙岭郁青、立石干霄、环江晚渡、平洲草色。

天印山峰顶,高大雄伟,形如一枚印章,故名天印高悬。登顶俯瞰,江水逶迤,舟楫往返,定远古城内楼房参差,烟火缭绕。有诗云:“天印高悬第一峰,奇山秀水滋卧龙,钟灵毓秀蜚声远,说法奉公启后雄。”

在山峰之侧,有九个洞穴,每当旭日东升,岚光四射,陵谷为之变色,故曰九洞晴岚。古时,这里曾建有小鲁亭,亭外林木葱茂,四季花卉盛开,山前河水澄碧,鸥鸟戏水,舟楫上下,渔歌不歇。明朝时,有六人在九洞内苦读,其中四人食宿在内,其余二人间或来之。他们攻读六载,六人皆登榜,其中有四人中了进士。清知县姜由范有诗云:亭名小鲁矗峰巅,天印如星绝顶悬。九洞烟云横眼底,一江苍翠落樽前。遥连古渡岚光秀,斜对山城月影圆。几度登临频吊古,读书遗迹忆先贤

天印山所依存的山岭,就是所谓的龙岭,岭上树木郁郁葱葱,颇多佳气,古人取景曰龙岭郁青。岭下江中有石,形似龙状,水枯石见,则兆丰年。明万历年间,有人在临江石壁上刻有“石龙献瑞”四字,清时,又有人在石壁上镂刻“郁青涵碧”四字,以壮其景。可惜这些石刻字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山采石中被毁灭了。

在天印山旁边的小山顶上,有一巨石矗立,高约12,下尖上大,如圆锥倒置,终古不倒,有孤树生长其上,百姓习惯叫它“立石子”,此景曰立石干霄。此巨石为武胜境内少见的自然景观,在此巍然屹立了亿万万年,历经无数地震、狂风暴雨而不倒,却在2018618日下午突然崩塌了,碎石散落于沟下。此景的消失,实在令人遗憾!

定远古城被嘉陵江三面环绕,江水逶迤多姿,古时曾有四个渡口。其渡舟、归人、江水、桨声、夜色、月亮、渔灯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令人陶醉的水彩画,古人取景曰环江晚渡。

在今桐子壕电站大坝上游不远处,江中原有一大洲横亘江心,延绵数里,草色青翠,野鸭水鸟出没,乃农家绝佳的放牧之地,百姓习惯叫大中坝,古人取景曰平洲草色。遗憾的是桐子壕电站建成后,水位上升,现只剩下约几千平方米的小岛存留,昔日的美景已不在了。

 

现存古代建筑

 

自县城迁建于此后,相继修建了九宫、十八庙、四坛、十三祠;街道建有九街十八巷;环绕县城一圈的城墙,全由条石砌垒,长约5公里,开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目前城墙仅残存北门段和西门段。街道有东街、外东街、大南街、小南街、北街、无逸街、花市街、西街、小西街共九条街道,所有街道均由四四方方的青石铺砌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部分街道被现代汽车碾坏,目前,仅有花市街、西街和小南街尚残存部分青石地面。

所建的九个宫为:文昌宫、禹王宫、天上宫、万寿宫、紫云宫、桓侯宫、三圣宫、纯阳宫、川主宫。

文昌宫在城西南隅,主要供养文昌帝,有三层殿,约400清雍正九年,由知县吴作霖修建。乾隆八年,典史张大经重修。十五年,知县秦宜稷增饰丹垩,庙益光显。嘉庆六年,部议照武庙定制,前殿塑像,外增设牌位,书文昌帝君神位,红饰金字。和溪书院曾建于文昌宫内,后移至胡公祠,因与隔江的天印山相对,更名印山书院。

禹王宫在西街,主要祭夏禹王,上世纪五十年代拆建成了“人民会场”。

天上宫也位于城西南隅,由前、正、后三殿及部分庑房组成。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前殿为砖木结构,殿面为中西合璧式样,当中间置券顶双扇木门,面阔417.7米,进深37.2米,高8.2米;正殿面阔418米,进深47.2米,高8.1米。

万寿宫位于东街的万寿巷内,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建筑呈三合院布局,均系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叠梁综合式梁架。山门为砖石结构,坊式,中间置大门,石柱,石坊,上面阴刻对联,已毁。门高2.8米,宽2米,左右出雀替,兽首、额枋上置长方形石质长匾,竖刻“万寿宫”三字,这三字已风化剥蚀,现在仅隐约可见“万”字;石匾上端出檐下,右行有序13朵坊木构砖作丁头斗拱,高28厘米、宽15厘米。正殿南阔519.5米,进深39.7米,高12.8米,置廊柱,素面台基,高1米,阶宽1.8米。东西厢房面阔524.5米,进深37.2米,高10.6米。厢房至正殿间,间隔3.3米的天井,石板铺地,保存完整。万寿宫占地面积1249.8平方米,建筑面积742平方米。

文昌宫、天上宫和万寿宫,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归中心粮站做粮库得以保存下来。

十八个庙子是:文庙、武庙、东岳庙、城隍庙、药王庙、甘泉寺、龙王庙、火神庙、山王庙、观音阁、天王庙、王爷庙、二郎庙、玉皇观、海神庙、狐仙庙、魁星阁、土地庙。

文庙在城中心,主祭孔子,建筑雄伟,辉煌壮丽,明嘉靖三十年由知县胡濂修建。隆庆初,知县朱纲、屈大伸、胡芝相继重修。万历四十三年,知县伯承恩增修泮池。明末张献忠洗四川,城社俱毁,庙已无存。清雍正十三年,知县吴作霖得武生张星拱捐楠木四根,始于旧址重建。乾隆十三年,知县罗学旦复捐俸金重修。其制为大成殿,殿前是月亭,台下丹墀,刻有九龙,雕工精细,曰九龙台。东西两侧是平房,有碑亭及游廊。往下,南为泮池,外为棂星门,再外为宫墙,左右为黉门。嘉庆元年,知县孙熙于泮池上建桥三孔,桥上石栏刻古孝子像极精细。池水盈盈,荷叶满满,群众多将鱼龟投放其中,名“放生池”。“民国”十四年,武胜县师范学校创办于文庙内,十六年,县立初级中学也在文庙内成立。解放初期也是武胜县人民政府驻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划归武胜县缫丝厂,把大成殿、九龙台拆后修了厂房,现已俱毁无迹。

武庙邻近文昌宫,主要祭祀三国蜀将关羽。武庙旧址在南门外,清雍正九年,知县吴作霖将其移至城内西南隅。武庙呈逐级递进式三院落布局,由四殿及左右厢庑组成,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前后殿、关羽殿、岳王殿及各庑房均为悬山式屋顶。建筑群为标准的轴线建筑群,关羽殿、岳王殿及后殿前均依地势布局,有级数不等的御阶及踏级,部分已毁。

城隍庙位于武庙南侧,其南为悬崖,东为街区,西为城墙。原有外层房、内层房、十二殿,面积约1500现仅存正殿,后殿及南配殿。正殿面阔512.5米,进深23.6米,高6.4米;重檐歇山式屋顶,置廊檐柱,阶宽2.1米,台基高1.5米。后殿一楼一底,单檐,悬山式屋顶,面阔516米,进深36.2米,高7.2米;配殿南向,面阔59米,进深38.1米,高6.2米。

武庙和城隍庙因划归中心粮站使用,得以幸存,目前破烂不堪,仅存框架。

十三祠为:濂溪祠、胡公祠、鄢公祠、王公祠、黄公祠、龙祖祠、萧曹祠、昭忠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何家祠、田家祠。这些祠早已损毁,难寻踪迹。

四坛为:社稷坛、先农坛、神祗坛、邑厉坛。社稷坛祭土神和谷神,先农坛祭神农,神祗坛祭风云雷雨山川,邑厉坛祭孤坟野鬼。这四坛很早就已毁灭,不知其踪。

传教士故宅位于北街现中心镇人民政府内,上世纪初,由德国传教士修建,是一幢一楼一底的西式楼房,全由条石砌成,保存完好。

1926年由县知事徐舒主持修建的印山公园,位于西门段城墙下,占地约三十多亩,原为川北名园。园内建有镜心亭、定远楼、螺黛亭、可人楼、望农轩、船房、仙人居、图书馆、幼稚园、雪洞、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景观,1971年武胜县缫丝厂占园为厂,绝大多数景观遭到彻底破坏,目前仅存镜心亭。

19834月,武胜县人民政府公布中心的古城墙、镜心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4月,武胜县人民政府公布万寿宫、传教士故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2月,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心古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杰出历史人物

 

钟灵毓秀的定远,不仅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秀丽,还有比较杰出的历史人物。

明代在天印山九洞苦读的6人,先后有4人中了进士。依次为张一鲲,自号九洞居士,明隆庆进士,官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按察副使。《东山谣》为他所撰,石碣在天印山。著有《战国策校注》十卷,今江苏省图书馆尚存有其原刻本。田大年明万历甲戌进士,官副使。田大益明万历丙戌进士,官钟祥知县、升兵科给事中。张登仕万历丙戌进士,未做官,以山水自娱。

明代除九洞四进士外,还有六个进士。他们是李永宁,为正统乙丑(1445年)进士,授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升员外郎。张登杰为嘉靖癸未(1523年)进士,官知县。李邦表为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张引为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李纯朴为嘉靖乙丑(1565年)进士,选刑部主事,以才调户部,监通州,升广西道御史。田大本为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知府。

清代出了三个进士,他们是:王清远为乾隆戊辰(1748年)进士,官湖南临湘、长安知县,升贵州正安州知州。胡大成为嘉庆已未(1799年)进士,入翰林院,授侍读学士,旋升广东雷琼兵备道,著有《默耕轩文集》。范元音为同治辛未(1871年)进士,以知县即用,后选授成都府教授。

从公元1551年县治迁入,到1953年县治迁出,定远古城作为县治的历史长达40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了许多清廉正直,一心为民的好官,比如明代的胡濂,他死后藏于定远,百姓为他特修了一座祠堂,名曰胡公祠,以纪念他迁城有功,一心为民的功绩。还有清代的知县车申田,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老百姓不仅亲切地叫他“车毛牛”,还把他当年主持修通的一处驿道命名为车家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徜徉桃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