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程烈士人生经历
(2023-02-17 22:42: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记叙 |
张鹏程烈士人生经历
1921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十),张鹏程出生于武胜县真静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张迪生老年得子,心中无比欢喜,他希望这个独子像柏树一样长青,于是,能识一些字的他给这个婴儿取名张树柏,号铁生。孩子读小学时,他又希望孩子长大后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前程万里,故又取书名为鹏程。
张迪生务农的同时,在家里还开了个染坊,为周边农户漂染当地出产的各种土布,但他经营不善,染坊没开几年就亏本停办了。生母张陈氏,在生下张鹏程后不久,就因劳累成疾而病故。因此,张鹏程是在继母唐桂芳的抚养中长大。
1930年,张鹏程已经9岁,这时候的张迪生早已病魔缠身,才想起要让孩子读书识字,将来有所作为,于是把小鹏程送进了真静小学读书。由于启蒙晚,个子高,他在班上常被其他小孩取笑,然天资聪颖的张鹏程却不在乎这些,他刻苦用功,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校期间,他对语文和书法尤其喜爱,放学路上,他常一边走路,一边背诵诗词,回到家里,就开始提笔练习写毛笔字,由于家穷,他舍不得磨墨,就蘸水在地坝的石板上练习写字。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今中心镇)的县立初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让国人看清了日本侵略者的嘴脸,由此,中国人民奋起开始全面抗战。正在读初中的张鹏程,激愤于心,深感国弱被歁的耻辱,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肩负起抗日的责任,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侵略者。于是,他毅然中断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军驻扎在成都附近。然而,满怀抗日救国思想的张鹏程,以为来到了军队,就可以走上抗日杀敌的战场,谁知,每天的操练后,却被长官灌输的是反共思想,他反感之极,加之平常耳闻目睹国民党军官的种种腐败行为,他那颗燃烧起来的抗日救国之心一下子被浇灭了。他由惶惑、惆怅,到愤慨、厌恶,仅仅一年多时间,他便不愿再当兵。后终于借故离开了腐朽的国民党军队,回到了家乡。
1942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刚满20岁的张鹏程与一个叫颜其珍的姑娘结了婚。一年后,经友人介绍,进入了他当年读书的真静小学教书。在任教期间,由于他思想进步,不按照国民党的教材讲课,加之常组织学生上街演唱抗日爱国歌曲,经常表露出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被校方多次斥责和警告。一次,校长把他喊到办公室,气急败坏地向他吼道:“你说,你擅自把学生弄到街上去唱啥子歌曲,该当何罪?”张鹏程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在放学后组织学生上街为百姓演唱抗战歌曲的,难道演唱抗战歌曲也有罪吗?”校长却横蛮地说:“即使这样,没得老子的允许,就不能带学生去唱。”张鹏程说:“当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校长大人居然有消极抗战思想?不应该呀!”校长恼羞成怒道:“你敢给老子扣帽子,不想教书了?!你不要以为老子不晓得,你在茶馆公然为共产党说好话,小心老子举报你通共。”张鹏程大笑道:“你真是木脑壳,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你尽管去举报好了。”当即怼得校长说不出话来。不过,对张鹏程极其不满的校长,还是在张鹏程教满第三个学期之后,以他只有小学文凭为由,将其辞退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积极发动了反共内战,老百姓还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又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张鹏程对现实深切地感受到了彷徨和失望。这时,党组织派遣张伦到真静、农旺乡一带活动,暗中发动群众,组建农民协会。在张伦风里来,雨里去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张鹏程这样思想进步的青年。在张伦的帮助教育下,张鹏程的思想发生了飞跃的进步,让他从此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天下的劳苦大众才能过上好日子,中国也更有希望。从此,有了奔头的张鹏程不仅加入了农会,还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丁、搞粮、抗税”的斗争。
1947年下半年,张鹏程按照地下党“争夺地方政权,掌握武装力量”的指示,利用国民党选举国大代表,选举乡、保长之机,凭借他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信誉,与国民党党员黎彤陔竞选真静十五保保长。虽然张鹏程得到多数群众的拥护,但奈何黎彤陔却买通了国民党上层,结果竞选失利。尽管张鹏程未能如愿,他却由此认清了国民党假民主的实质,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沠的仇恨,也更加激发了他对革命的热情
虽然失利,但他并不气馁,也不屈服于反动势力,而是利用农民协会做后盾,坚决与反动的乡、保长作斗争。一次,黎彤陔带着几个乡丁把农民张金全、杨森林拉去做壮丁。张鹏程闻讯后,迅速组织了几十个乡亲,手持刀枪,赶到李家沟,把黎彤陔等人团团围住,叫黎彤陔立即放人。黎彤陔见事不妙,只得把两壮丁放了。临走时,他瞪着眼对张鹏程骂道:“你敢聚众闹事,抵抗征丁,胆子够大,小心点,老子会收拾你的……”就这样,在张鹏程的带领下,只要乡丁们下到保里来拉丁,乡亲们就群起抗争,不准拉走一个人。因此,自从农民协会成立后,乡上的人一说起要到十五保去拉丁,就感到头疼。
1948年8月22日,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书记王璞来到合川金子乡,在嘉陵江边王家院子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武装起义。会议决定8月25日在合川金子、武胜真静同时起义,并布置23、24日各游击队分别在金子、钱塘、沙鱼、会龙、真静、农旺等地收缴地主和各保的枪支、进行战斗准备。
会后,指定张鹏程和另外一名同志负责抄写《起义军布告》,布告中说:我们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受苦受压迫的人民而战斗的,其目的是消灭国民党反动沠,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希望国民党一切军政人员立即觉醒,弃暗投明,否则,将受到人民的惩处,没有好下场。张鹏程书写的每一张布告,字迹清秀,刚劲有力,倾注了他的心血,也表达了他拥护起义的坚定决心。
8月25日,起义军旗开得胜,一举攻占真静乡公所。张鹏程所书写的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宣传标语贴满了真静的大街小巷。他与宣传组的人员一道,一边写标语,张贴标语,还一边向周围群众大声宣传:“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穷苦百姓自己队伍,我们的目标,是消灭国民党反动沠,建立新中国……”
张鹏程他们手上握着笔,肩上扛着纸,紧跟在起义军后面,起义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把写好的布告、标语张贴到哪里。一幅幅布告、标语,就像一颗颗子弹,威力十足地射向敌人,使其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这次震惊全国的武装起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最后失败了,革命遭受了挫折。国民党实行“宁可错杀三千, 不能放走一个”的血腥镇压,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和起义人员。真静“反共义勇队队长、乡长康宁,积极协助重庆内二警在真静乡挨家挨户搜查起义队员。9月16日中午,在保长黎彤陔的带领下,乡丁们偷偷包围了张鹏程躲藏的院子,逮捕了张鹏程。
康宁、黎彤陔抓住张鹏程后,得意忘形,在乡公所大办宴席庆贺,准备当晚就将张鹏程枪杀,以便除掉他们早已怀恨在心的“眼中钉”。谁知酒足饭饱之后,正要枪杀张鹏程之际,却接到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特工室主任冉逸殊的电话,要他们务必第二天将张鹏程押解到县上受审。
张鹏程被押送到武胜监狱后,冉逸殊立即亲自对张鹏程进行了审讯。张鹏程早有准备,义正词严地地指着冉逸殊大骂。凶神恶煞的打手们把张鹏按倒地上,用木棒在他身上乱砸乱打,打得他皮开肉绽,昏死过去。敌人又用冷水把他浇醒,他醒后依然大骂不止。冉逸殊气急败坏地指使打手们将其吊在房梁上继续拷问,试图用严刑让他屈服。但是,张鹏程骂得更凶更厉害,打手们的鞭子像雨点般抽打在他身上,直到绳子断裂,张鹏程摔下来昏死过去。
敌人对张鹏程施用了老虎凳、十指钉竹签、灌辣椒水等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但依然没能从张鹏程的口中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敌人对他没办法,只好在审讯录上写下:“张犯鹏程,始终漫骂不绝,大闹公堂不止……”
1948年10月4日,对张鹏程无可奈何的敌人只得将他转押至重庆,关押在渣滓洞监狱楼二室。虽然身陷囹圄,但他表现得更加坚强。一天,绰号“猫头鹰”的特务徐树森把张鹏程带到审讯室,假惺惺地告诉他,只要他能揭发另一位被捕的地下党员,他就能减轻刑罚,并给他各种好处。张鹏程听罢,轻蔑地扫了一眼“猫头鹰”,昂首说道:“要杀要剐随你便,要想从我这儿得到你们想要的东西,那是做梦。呸!”气得“猫头鹰”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挥舞着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张鹏程,直到张鹏程遍体鳞伤才住手。
艰苦的狱中生活,加之不断遭受酷刑的折磨,导致许多难友身染重病。张鹏程愤愤不平,多次与难友们一道与狱方斗争,抗议其迫害“政治犯”的可恶行径。同室难友彭如松重病不起,他主动帮助他熬药,端饭送水,擦身驱蚊,无微不至地服侍他、安慰他、照顾他,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彭如松的病情开始恶化,不久就含恨离世。张鹏程和同室难友眼含热泪,把他的遗体整理好,然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难友的遗体。
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特务们根据蒋介石的手令,对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难友进行了集体大屠杀。特务们用冲锋枪、机枪对准狱室中的难友进行疯狂扫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鹏程仍然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他慷慨激昂地呼喊着革命口号,倒在了敌人的枪声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