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本科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念的中文系,所以几乎每次被问到 “你大学学什么专业的” 时,总会面对着多重尴尬 ——
Erika 是我的同班同学,和我寝室一墙之隔。她的笔筒上会贴着 “这不是神经病,是理想”
以前,Erika 的经历只是让我们在寝室聊天时感叹着 “好厉害” 、“学霸”,我也只会在偶尔去博物馆逛逛时发出 “这个我在历史书上看过” 或者 “布展太傻了货架子一样” 的议论。毕业后,我决定找到 Erika 聊聊跨专业考研经历,以及她学习的 “博物馆学” 到底是什么。

VICE:Hi Erika!最近在忙什么?快期末了,会不会很累?
Erika:还好还好。最近在看专业方向的著作和论文。因为每周的课程排得还挺紧的,信息量巨大,所以课余时间还得自己多补课。周末会去博物馆或者去听讲座,然而感觉自己还不够努力 ......
在社科院读书和在大学有什么区别?
呃 ...... 到处都是野生博士?我舍友就是个博士。这里的大牛很多,学术机会也很多,所以相对的就没有大学里那种活力四射的氛围。周围的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就会去乖乖滚去看书。平时上课的话分两种,一种就是在课堂听老师讲,另外一种就是去考察各大博物馆。反正都是知识大轰炸。
所以博物馆学是做什么的?
官方定义就是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实在我看来,博物馆学涉及的学科还蛮多的 —— 比如我很想研究博物馆教育,就需要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知道怎样布置教育活动,如何管理好整个部门,甚至做一些宣传工作等等。可能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历史和博物馆感兴趣?
兴趣具体来自哪儿,其实我也不知道,反正从小就挺喜欢看这一类的书。
还记得你第一次去博物馆时的感觉吗?
小时候我也被家长带着参观过军博啊、故宫啊什么的,但那时对展品没什么印象,就是去看皇宫的。第一次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展览,应该就是首都博物馆吧:那会儿是2008年,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第一次去的感觉,就是人很少,但会让人心很静,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
感觉现在的博物馆和当时比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总体来说现在的展览越做越好,整体水平在提高。比如我假期回爷爷家顺便参观了晋城博物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那个博物馆周边还是挺荒的,没有建在城市里,但整体博物馆建设理念很现代,很值得一看。后来参观结束发现,那个展拿下了2014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当时就觉得,嗯,博物馆的发展太快了。

最终是什么让你决定学博物馆学的?在上大学之后吗?
并不是哟。本来准备大学就报民大的博物馆学的,然而家里人可能觉得在民大上学有点儿奇怪吧,加上 “博物馆学” 听起来还是不太好找工作,所以就来到了定福庄女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号)。后来我觉得,中文系再往下读需要浓厚的兴趣和过硬的底子,加上又发现了博物馆学居然还有研究生可以考,就决定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很憧憬故宫。包括我现在的很多同学,也有很多是抱着这个信念来读的。故宫的特殊地位实在充满着吸引力。
以后你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吗?
会。不过听说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有好几万人,所以现在对故宫也没什么执念了。
你报考研究生时,家里不会有意见吗?四年过去了,“博物馆学” 听起来好像还是个云山雾罩的冷门专业。
没有,爸妈对我考研的态度就是 “考上挺好,考不上也没关系” 那种。找工作的话,确实范围窄,但是只要努力总会找到合适的吧。另外现在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发展,让博物馆界的进步还是挺明显的,比如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势头这么猛,就连百度百科都有虚拟博物馆了 —— 虽然有些 “争口气” 的意思,各省也都在比谁的省博更高大上。
我觉得现在的趋势,就是博物馆会在我们的城市和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广阔和深刻的影响吧。

讲讲考研时的事吧,那会儿你简直是我们眼中的校园传说。
好多回忆历历在目啊!比如一边吃饭一边看考古纪录片,结果看到马王堆女尸的解剖场景 ...… 最值得纪念的,就是每天跟一起考研的小伙伴组团到图书馆占座复习吧。
专业课都要准备什么?
只有一门叫 “文博综合” 的课要考,得看考古学通论,文物学,博物馆学概论,以及你能想到的各种相关书籍。
那这个专业跨得真挺大。准备考研时会恐慌吗?
当然会!所以努力搜集各种资料,找学姐的笔记来看,试着从历年真题中找规律,然后还会去看展,总之就是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其他的就是 “尽人事知天命” 吧。难度的话,其实还好,大多数都是通识知识,不会像中文系那样问你对 XXX 的理解感受啊什么的。
现在看展览或者讲座时的感受,会跟读研以前不一样吗?
会的。以前可能就属于纯粹的知识获取阶段,现在开始能和脑袋里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了。看展时也不仅仅关注展品,会去观察布展陈列、教育活动的开展等等。总之就是有了更多的视角。
感觉这段时间,我身边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喜欢逛博物馆。前段时间因为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甚至出了 “怎样规划路线让看清明上河图的排队时间最短” 这样的攻略。对这种 “博物风潮” 怎么看? “直奔清明上河图” 这件事会让你觉得肤浅吗?
我就知道你会问这个,哈哈。在课上,有很多老师也发表了对这个特展的看法。我觉得大家愿意来博物馆当然是好事,毕竟 “临场感” 是种很重要的体验,每个人在面对文物实物时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满足公共需求,但同时引导作用也很重要。绝大多数人对 “国宝” 有种谜之渴望,但故宫除了清明上河图以外,还有太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更高的藏品,只是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
我觉得故宫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向更多观众介绍这些藏品,慢慢引导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这样人们才不会排队看完清明上河图就走吧。
所以你觉得故宫对这次展览的宣传成功吗?
非常成功!故宫的整体形象确实变得越来越亲民了, app
二维码什么的就不说了,最后一天展览一直开到半夜,故宫领导还一起送别观众,感觉故宫的形象都温暖多了!包括
那对博物馆里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怎么看?比如今年年初国博的 “闪光灯” 事件。
那个确实是 ...... 但是总体来说,参观者的的意识真的不够,几乎每次去博物馆都能看见有人照相开闪光灯。一些参观者只是来享受参观的过程,并不考虑文物是不是能完整地传承下去。所以发展博物馆教育,从某一方面来看也是在培养新一代观众的参观习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对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感,以后闪光灯才会越来越少。
推荐一个近期最值得去看的展览?
故宫午门上的
谢谢你,Erika。
作者: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