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赞时代的年根

(2014-01-24 23:38:55)
作者:曹璞

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没有雾霾,我正忙着在微博上点赞。Suddenly,收到来自 VICE 编辑的一封私信,问我能否写个关于《满汉全席》(1995)和《过年》(1991)两部电影的文字。答应过后,我立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俩片子有什么关系吗?这就像在思考 GTA 与《甄嬛传》的关系一样。后来又一想:哦,快过年了。


特别小的时侯,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刚开完。我依稀记得许多同学参加团体操表演。蛋!都被扯还未康复的那一年,我和家里人一起在电影院看了《过年》。当时还没有什么贺岁片的概念,我幼小的心灵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一部喜剧:全家人都笑的很开心。


儿童的记忆一般都很模糊,就像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看电影,是一部人妖警匪片,到现在我都对此很恍惚,不记得是真是假。但我清楚的记得,校长后来在升旗仪式后说:电影放错了。

http://vice.cn/Public/ke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122/20140122150452_91004.jpg

绝对豪华的明星阵容,扮演小孙子的高策也是红极一时的童星。


不过当我重温这部片子的时候,真的一次都没笑出来。我媳妇一看电影演员名单里有葛优,就坚决要和我一起看。对于她这么一个在维也纳长大的英国小孩来说,应该是一次愉快的经历。话梅、瓜子、贺岁的气氛都到位之后,我们观看的心情却愈发沉重 —— 分明一部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中国家庭纪录片!原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从90年代就已经萌了那么大的芽。这感觉就像看一部 vintage 的《第三调解室》(北京电视台一个调节家庭纠纷的节目)的剧场版。那种节目里,经常是一家人因为一套房子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最后节目再通过灯光、音响、喷等手段把一家人搞晕,求得暂时和解,然后继续打。《过年》讲的是同样的事,只是那会儿争夺的焦点还不是房子,是大团结钞票(老版百元大钞的俗称)。这年过得可太闹心了。

http://vice.cn/Public/ke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122/20140122150606_57679.jpg

“二姐夫” 葛优的假发。


矛盾的制造和升华与这群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分不开,反复观瞧,妙不可言:六小灵童演的大哥角色我最喜欢,平时内心串了十块压缩,最后变成失真,爆发得最厉害,点燃了大嫂这枚核爆弹的导火索。葛优的表演自然没得说:假发、胡须、“吹打弹拉唱,打球带照相“,回答问题也经常是隔一个钟头只回答一个 “对” 什么的。梁天和马晓晴则深度演绎了一对早年 vintage 农村非主流,那个募捐箱做得实在太好了:有长城、有熊猫盼盼(第11届亚运会吉祥物)。注意片中的一些细节,在主要人物表演时,旁边人物的表情都特有戏。都说葛优有戏,是影帝 —— 你仔细瞧瞧他在当陪衬时的那些表情就明白了。

http://vice.cn/Public/ke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122/20140122150355_90757.jpg

具有时代特色的募捐箱。


小时候,看许多大陆国产电影都感觉有种怪怪的气氛,那种气氛中夹杂着许多想说不能说但还是要说的东西。《过年》、《无人喝彩》、《埋伏》、《天生胆小》等等都有这种气氛。那种气氛就像动画片《雪孩子》里的配乐,悲伤恐惧压抑丧一锅端,再从中钻探出点点苦笑。而港片没有这种气氛,同样一部与团员相关题材的电影,《满汉全席》的观影经历要轻松许多。

http://vice.cn/Public/ke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122/20140122151306_47198.jpg

《满汉全席》日版海报,在香港地区上映时命名为《金玉满堂》。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张国荣在餐厅打工时遭遇的那条大鱼。显然,演好一条鱼难度太大了,得穿上黏糊糊的衣服,得不停扭动、打挺、翻撤。还得打破玻璃飞到楼下去,还不能露脸。太闹了,同时又很低调。夸张的动作表演桥段和大陆国产电影依托语言的方式截然不同。这是不是就叫荷里活,这是不是就叫加拿温,这是不是就叫轩尼诗,这是不是就叫多士。


那个说 “我们大和民族是生食专家” 的评委。不用多说,单这一句台词就足以使人记住他,至今在吃日本料理的时候都有人会拿出这句话说一说。

http://vice.cn/Public/ke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122/20140122151628_45260.jpg

“张先生您又来建设锅架。”


那个说 “张先生您又来建设锅架(国家)” 的群众演员,其实这就是当时(也许也是现在)港人乃至世界对中国人印象的一个缩影:聒噪、僵硬、Copy、喜欢钱。一下子什么全有了。


片子中做菜的种种工序,包括菜的名字都夸张至极,什么 “齐天大圣汇虎鲨”,我一直认为是 “齐天大圣过火山”。什么椰子壳、豆腐猴脑,我一度也自己炮制过,可完全不像。


这是部热闹的电影,更加适合过年看,它有点像我和哥们儿做过的一个游戏的感觉:我们把菜名和人名结合起来,说会有神奇的效果,比如:红烧多尔衮,白灼纪晓岚,溜刘备,炖舜,红烧高尔基配海燕 ...... 这种拼贴的组合,这种互动的游戏,让人一下觉得吃什么都很神奇。


我曾经问过一位香港朋友,在香港过年放几天假,她说:三天,但也要一家团员。这个回答让我感触颇深,过年真不在放几天假,吃多好的东西,最重要的实属人类互动那个环节。


《过年》和《满汉全席》这两部电影,一南一北,一公一私,一村一市,一土一洋,但存在一个共同点:真诚!至少演员的表演特别真诚,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愈来愈缺失的实打实的人间互动感受。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得回到现在。马年的春节重点是什么?不是大团结钞票,不是年夜饭;不是财产大战,不是猴脑凉拌;而是在微博上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