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的”

(2014-01-18 23:52:43)
标签:

香港《信报》

编辑水准

版式

素质

可贵

 

http://s6/mw690/002mpJNVty6FTCvviYZ85&690

给《信报》写了好一阵的《艺术拾趣》(右),竟然没想到将版式拿出来看一眼。是自己不太习惯读繁体字的缘故。报纸专寄给老妈读,因繁体字很合她的心意。

这不是报纸的完整版面,上半截版面与文章都截去了。犹是如此,也只能看大标题。

 

 

写文章有时如唱歌,唱着唱着的,忽然就把歌词忘了。无论有多熟悉,一时之间,就是想不起来。

并不是走了神,就是想不起来了。

写文章本来好好的,有天突然就跟忘了怎么写一样,写不出一个字来。

也跟迎面见了一个老相识,一瞬间叫不出名字一样。

人的记忆这么有趣,是什么原因呢。

一无所写时,竟然不急,抽抽烟,读读书;泡壶好茶,磨杯咖啡;晒晒太阳,看看月亮,一天照样倏忽而过。

不做一件正事,为什么每天仍然过到这么快?明明刚天亮,转眼怎么就天黑了。

 

想到《信报》编辑老早以前就通知说,文章的大标题,最好不要用“的”。

翻阅整版的报纸内容,知道这个要求,不是对我一个人。但为什么不要用“的”,也没有更多说明,不用便是了。

能自由运用一个词时,不觉得它有多重要,不让用它时,它每时每刻要跑出来。

自由本身,也具有相似的特质。

所以我的原稿与发表的稿子,标题上时有出入。再加上文内有小标题,又是繁体字,读起来竟然有点不是自己写的感觉,似曾相识似的。

当然,这只是感觉罢了。一人一文风,出自自己之手的文章,想不认都难。

 

很想说,《信报》的编辑,职业水准好高。我每交一稿,一定回信感谢。文章一有刊发,PDF文件即刻传来。如有问题相问,必定迅速作答。版式或图片调色上有建议,答复更为认真,可采纳的即采纳。

如有特别欣赏的文章,也写信来告诉。

中英自如,毫无沟通上的困难。

迟汇稿费这样的事,绝迹。

北京离香港不近,也不远。可从他们处理一应工作小事的风格上,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可贵的素质。

这使我更为自觉地要求自己,文章要写得好些,再好些。

 

 

http://s16/mw690/002mpJNVty6FTCzuD4r6f&690

自己的版面单列出来,是这个样子。文章的版式颇喜欢,标题也改得贴切。

 

 

http://s3/mw690/002mpJNVty6FTCBKvp8f2&690

 

以前的版式与现在的,略有差异。

 

 

http://s8/mw690/002mpJNVty6FTCEam7Je7&690

很好。很好。报纸真正拿在手上了,发觉图片的颜色很温和,没有这么亮,是因为纸张吸墨之故。

 

 

 http://s11/mw690/002mpJNVty6FTCGJjGW6a&690

“我是爱你的”改为“我非常爱你”。从意思上,它们是相同的。

就写作本身而言,我还是愿意将一段讨论,一位极富思想的友的看法,录于此——

没有“的”,失了多少所属,多少个性。你的美都浓缩在这些标题里了。“我是爱你的”这篇,就是因为那扑面而来的心底,那点睛之笔的标题。没有比那个“的”,更能概括、更真实他对她的情感了。

这段话,令我感叹读文的人的水准,已精准到没有误差。

 

 

http://s14/mw690/002mpJNVty6FTCJnl7vbd&690

原文为“南田之荷”,报纸的标题改得更易懂。自然,图片也不会这么艳丽生硬。PDF格式文件的色差,比较大。

 

 

http://s5/mw690/002mpJNVty6FTCSXP1y34&690

既然无“的”,那就全文无改了。

就贴这几个版面,来感受一下香港最有品质的报纸之一的风格。这份1973年创办的报纸,已过了它四十周岁的生日。创办人是林行止先生,报纸现属李泽楷先生的旗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圣诞礼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