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6)古今有关行的说法(下)

(2023-03-29 19:58:45)
分类: 谈天说地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6)古今有关行的说法(下)

行总得有一个目的地,从这里(近指)到那里(远指),称之、称適、称往。

我们从小学文言文,就有一篇《为学》,有这样的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南海,用今天的话,就是到南海去。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诗,标题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连夜坐车赶到沛公的军中)”。《诗经·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你翻来覆去地想,不如我自己去一下)。”

適,如今已经简化为适。《说文解字》:“適,之也”。也是往的意思。

中学语文有苏轼的《石钟山记》,其中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我从齐安乘船往临汝)。《诗经·硕鼠》,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发誓要离开你这大老鼠,去往那乐土、乐国、乐郊。《庄子逍遥游》中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往,《说文解字》的解释也是“往,之也”。例子数不胜数。

还是上面的《为学》,贫者对富者说“吾欲之南海”,富者问道:“子何恃而往?(你凭借什么去)”《列子·汤问》中说愚公移山,邻家的男孩“跳往助之(蹦跳着去帮助他)”。《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庄子去看他)”。《桃花源记》说南阳刘子骥听说有这个桃花源,“欣然规往(高兴地计划前去)”。

之、适和往,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去的意思。但是还是有所差别的。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术语,对段玉裁的话可以这样解释:

往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所以它所强调的是其主语(“发动”者),也就是说,是谁往。如上面的“子何恃而往”,说得是“子”。

而适多作及物动词,它所强调的是其宾语(“所到”处),是往何处。如上面的“适彼乐土”,更注意的是“彼乐土”。

上面所说之、适、往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已经不用了。现在都成了“去”或“到…去”。而去字古今的意思,变化很大。

《说文解字》:“去,人相违也”。违就是离开。所以,古人的去,就是表示离开所在地。

例如,《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是国都、京城,去国就是离开国都,而绝不是如今的“去国都”即到国都去。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就是孟子离开齐国,决不是孟子到齐国去。

《战国策赵策》有“鲁仲连义不帝秦”一节,结果是“秦军引而去”,而鲁仲连“遂辞平原君而去。”两个去,都是离开。实际上都是省略了宾语,秦军引而去“赵”,辞平原君而去“平原君”。

由人离开某处,可以引申到物的相离,距离。还是如《为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纣的时代与武丁时代相距不很久)。

如今的去,可以作为及物动词,其义常与古代相反。如,去北京就是行的目的地是北京。而作为不及物动词的去,仍然可以是离开的意思。

在古代,往的反义是来。所以成语和其他固定词语中往与来相对。如古往今来;继往开来;礼尚往来;寒来暑往;小往大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此等等。

而后来,由于去字用法的逐步改变,去与来相对了。我们也来看看由来和去形成的词语:翻来覆去,死去活来,冬去春来,颠来倒去,来龙去脉,直来直去,如此等等。

两类词语相比,来往的一组显然更为古老,也都出自经典著作。来去的一组就显得没有多少历史沉淀了。

这种古今字词用法的异同,了解一点也很有必要,仔细咂摸还是蛮有些味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