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5)古今有关行的说法(上)

(2023-03-27 15:58:47)
分类: 谈天说地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5)古今有关行的说法(上) 

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只有能行,才能够获得食物,也才能够逃脱强大敌人的捕食。直立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直立行走总是左右两足先后行进,所以行字从彳从亍。彳,音chi4,左脚向前;亍,音chu4,右脚向前。以彳、亍两个为组分的字,都与行有关。

步,也是行的意思。步字的上下两个部分都是止,而且两个止的左右方向相反。止是一个象形字,是趾的本字,其的本义是足,也就是脚(足字下面的“止”是脚,上面的“口”象征性地表示人的身体)。这样,步字的上下是左右两只脚,会意行。

《说文解字》用步和行相互注解,步就是行,行就是步。如今我们还称步行。成语中的步也都表示行,如固步自封、寸步难行、望而却步、步其后尘、安步当车等等。

在传统上,两只脚各前进一次称一步。古人以步为长度单位,其大小历代说法略有不同,秦代“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如今大部分人公认的秦尺23.1厘米计,六尺为138.6厘米。这样的长度也应当是两足各跨一次的结果。半步称跬(音kui3)步。《小尔雅》: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而如今一般人所说的步,例如手机上所说每天运动步数的步,只是古人所说的跬步,运动中的步长则指跑步时两只脚印之间的前进距离。这是因为现代所说的步、步长实际上系翻译英语中的step 和step length,已经不再是古代传统的步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上面关于行和步的叙述中,我尽可能不用“走”字。因为走字的意义和用法在古代与步有明显的差别。

走,从夭从止。下面的部分是止,走路当然用脚。上面的部分是夭,是弯曲的意思,楷书写成了土。走的本义是快行,走得快。五代末的文字学家徐锴说:“走则足屈,故从夭。”实际上,古人的走,就是如今的跑。

例如《山海经》中的“夸父与日逐走。”《韩非子》中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木兰诗》中的“双兔傍地走”。《三国演义》中徐庶的“走马荐诸葛”。这些走,都是跑。基本上所有含走字的成语中,走也都是跑的意思,例如: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铤而走险、奔走相告、东奔西走、行尸走肉、不胫而走、飞禽走兽、飞檐走壁、飞沙走石、远走高飞、狡兔死走狗烹等等。

而现代的走,则就是步行了。硬要说得书呆子气一点,那就是人的两腿交互前进而两脚不同时离地的运动。走得慢是慢走,走得快的快走。

在古代,走往往表示被打败后逃跑。例如《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谈论一个士兵“弃甲曳(音ye4,拖)兵而走”,而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承认“是亦走也”。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我们常常说某人“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这样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少了。

与走相近的字是趋。趋就是快行。如《庄子·胠箧》:巨盗“负匮揭箧担囊而趋(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口袋而跑了)”。又如《颜真卿与李太保帖》:“真卿一行,昨自江淮日趋百里”。

过去,人在尊长面前,例如小辈在长辈面前,步行要小步而快行,表示恭敬,称为趋。《论语》中说孔子在庭院站着,他的儿子鲤“趋而过庭”(快步从庭前走过)。《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特别优待萧何,允许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趋炎附势是说奔走于权贵红人而依附权势者;趋之若鹜,是说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

而现在人们所用的趋,往往只表示情势向某个方向快速发展,如趋势,趋向等。快行这个用法好像没有人这样用了。

另一个与走近似而步子更大速度更快的是奔。奔走相告中的奔就是走,也就是跑,两个字同义,不过就是重复强调罢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奔和走。

奔如今的意思也还是快速跑。不过在古代,奔作为迅速逃遁的用法更多。如,私奔,就是偷偷地跑了。《左传》所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京城大叔”企图造反,失败,于是就逃到“共”这个地方去了。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这样的“奔”不计其数。现在的新词中,这种用法基本上没有了。

跑,是一个后起的字。它的本义是动物用足刨地,读音为pao2,例如,杭州有虎跑泉。

而如今广泛用于奔跑、跑步、逃跑之类的意思(音pao3),则是很后来的事情,以至于《康熙字典》都未曾收录这个义项。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