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1)庭与堂
(2023-03-11 15:03:55)分类: 谈天说地 |
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1)庭与堂
过去贵族宫室的大门一般是朝南的。大门口,有一道平行于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称萧墙,也称塞门。最早,只有天子、诸侯可以有塞门,其他人用则“越礼”。《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批评管仲违反礼制,说“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大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后世大家都“学坏样”,有条件的都建起了这样的墙,称为照壁或影壁。
在后世官衙、宗祠、寺庙,这道墙往往在门外,称外照壁或外影壁。住宅的这道墙则在门内,称内照壁或内影壁。
过去,这种朝南的官衙、宗祠、寺庙等宅子的正对面往往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与宅子所在的东西向街道形成丁字形。有了这个照壁,这条南北向街道上的人就看不到宅子的大门了,要绕过照壁才能到宅子门口。
外照壁与大门之间形成一个“小广场”,成为人们进大门之前各种准备活动的场所。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之内,实际上就是“家里”了。家人内讧往往称为萧墙之祸。
走进大门,或者过了内影壁,里面有一个院子,称为庭。诗经中《大雅·抑》有诗句:“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上古的庭字与廷字相通,又称朝。
后来朝、廷为帝王所专用,朝廷成了帝王政府的代名词。上古所谓上朝大臣们是站在庭院里的。庭院里还往往在一定的位置种上树,大臣们站立的位置就在固定的树边。例如职务和地位最高的三公,就分别站在三棵槐树边上。九卿,则站在棘树边上。所以,三槐就指三公;槐卿就是指三公九卿,有时泛指各位朝廷高官。当然,这些都是《周礼》的说法,后代并不完全如此。但是,这些语言词汇却一直沿用下来了。
庭院再往里,就是屋舍了。古代屋舍都建筑在比庭院高的一片地基上,称为臺(如今简化为台)。屋舍如殿堂、室、房等都建筑在台上。高出庭院的台显然对于防水防潮从而延长屋舍的寿命有利。另一方面,台越高,就显得主人的身份也高。
从低处的庭院走上高处的台,就需要有階(简化为阶),现在往往称台阶。
阶是一级一级的,于是有了现代的阶级、阶层、阶段等抽象的名称。
这一级一级往高里走上去的台阶,又称陛。帝王在殿堂里,臣下对帝王说话,表示不敢直接对帝王说,只能说对位于陛下的仆人说,所以称陛下。同样道理的词汇还有殿下、阁下等。只是后来陛下只能用于皇帝,殿下用于皇后、太子、公主及诸王等,阁下用于其他人。
台阶又称除。如《汉书》说苏武的哥哥“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扶着皇帝的辇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车辕)”。刘禹锡《陋室铭》有句子:“苔痕上除绿,草色入帘青”(有的书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源自诗经句子而变化得到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的第一句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洒扫庭除就是把家里的院子和台阶打扫干净。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大扫除”,就是从扫台阶这个意思引申来的。除字现在往往只是用“去掉”这个引申义,许多人不知道它的本义是台阶。
階(阶)、陛、除,都是“左耳朵”偏旁。左耳旁即“阜字旁”。阜是地势高的意思。凡是阜字旁的字都与地势高有关系。
在台上前面的建筑是堂。堂一般在整个宅子里最为高大。堂的正面(南面)最早是没有墙的,所以,坐在堂上可以看得见堂下庭院里的东西。
《孟子·梁惠王上》有这样一段:“(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因为堂的正面没有墙,所以齐宣王才能看到牵牛的人。
堂的东西两边都是有墙的,分别称为东序和西序。这是序字的本义,这是一个形声字,广表示与屋舍有关,予表音。
后世以序表示次第(次序),是因为假借了叙字。叙字的本义是次第(先后次序),引申为叙述(叙述总是要按照一定次第的)。序和叙又都假借绪字。绪是丝的头。后来写书的人在书的开头说书中内容的排列次第、著书渊源等,因此称为序、序言、叙、绪论等。
现在人们往往都只知道次序,而不知道序的本义是堂边上的东西墙。
部首广,音yan3,其篆字的形状象依傍山崖的屋顶。所以有广字头的所有字,也都与房屋有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