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餐煮炒皆相适(下)

(2022-11-28 20:36:30)
分类: 科学生活

三餐煮炒皆相适(下)


植物的脂肪最集中的地方,一般都在种子。其作用与在动物身上基本相似,也是提供能量,并且为细胞膜的形成提供结构原料。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细胞膜的构成都是脂质。合成细胞膜的最主要原料之一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我们需要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植物种子中的脂肪往往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虽然古人实际上在食用植物性食物时也摄入了脂肪,但是最初并不自觉。脂肪在植物体内并不像在动物体内那样集中,易见、易取出。人们在植物中提取油脂的历史远远晚于得到动物脂肪

中国古人大规模应用植物油脂大概在汉代,是从西北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他们从西域引进了芝麻,当时称“胡麻”,从而从胡麻中榨取得麻油。由于胡麻能够出脂,所以人们把它称为脂麻(把脂麻写成芝麻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也是因为人们认为脂麻对人体很有好处,好得可以跟灵芝相比)。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把胡麻成为油麻,要称脂麻?

上面说过,人类首先认识和利用的油脂是动物脂肪,所以称脂、称膏。胡麻能够榨出脂来,所以称脂麻。在秦汉时期,油这个字还不是油脂的意思。油字本来是发源于今湖北宜都境内长江一条支流的名称,又有流动、光泽的含义,后来引申到用于类似于脂肪的物体。直到南朝梁代的字书《玉篇》(543年)中才有“油,麻子汁也”的解释。可见,把油、脂联系在一起,似乎应当是汉代后期到魏晋时期的事情。从此,油往往指植物油脂,脂则多指动物油脂。

芝麻不但含油量高,而且油脂的品质高、香味和口味都好,直到今天仍然是最优良的植物油脂之一。

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流动性大,也容易着火,所以,很快被用于战争。《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孙权攻魏合肥新城,魏将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

自从古人懂得了从植物的种子中榨取油脂,越来越多的种子被用来提取油脂。明代的《天工开物》中专门列出一节《膏液·油品》,其中说到了许许多多如今仍然在使用的油脂(圆括号中的字除博主注明者外均为原书的小字注释):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子(即萝卜——博主注)、黄豆、菘菜子(一名白菜)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薹子次之(江南名菜子)、(左木右茶——未查到此字,当为左木右荼,即油茶——博主注)子(其树高丈余,子如金樱子,去肉取仁)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剥取其皮,为用者)为下。

燃灯则柏仁内水油为上,芸薹次之,亚麻子(陕西所种俗名壁虱脂麻,气恶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子次之(燃灯最易竭),桐油与柏混油为下(桐油毒气熏人,柏油连皮膜则冻结不清)。

造烛则柏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柏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白蜡冻结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花生是从南洋传入我国的,传入的时间较晚,所以花生油出现得也比较晚,大概到清代才比较普遍。

各种植物油中所含有的脂肪酸成分不同,引起其物理性质如凝结温度有差别。一般地说,脂肪酸的碳链越长,越容易凝结;碳链的不饱和度越高,也就是碳键中含有的双键越多,越不容易凝结。这样,原产地在热带的植物,往往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而原产地在较为寒冷的地方的植物,往往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就是说,这些植物油在较低的温度下,仍然能够有一定的流动性。

正如上面所说,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成分都是脂肪酸的甘油酯。在我们的消化道内,先要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被肠道吸收。虽然现在致人肥胖的因素还不能完全弄得清清楚楚,都是食用了过多的脂肪总是引起肥胖的因素之一。2017年,我国精制食用油的产量已经达到7243万吨,按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的消耗量达到了100斤还多。而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给我们的食用量是每人每天25克到30克,算得多一些也就是每人每月2斤吧,一年也就24斤。这里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餐饮业中油脂的浪费非常严重,但这也说明现在我们很多人所吃的油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专家讲食品营养,总是号召大家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除了有利于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之外,粗纤维也能够吸附一些肠道内的油脂,老百姓的话,就是可以刮去肚肠里的油水。对此,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是很有体会的.又回到本文开始时讲到的60、70年代,那年月本来就没有多少鱼肉蛋等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每月又只有三两到五两的植物油,主要的食物是粗粮加蔬菜,真正的“富含”粗纤维,不把肚子里的油水刮得一干二净,那才奇怪呢!现在的肥胖者真的应当更多地吃一点粗纤维的蔬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