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感”和“冒”(1)感

分类: 汉语言与吴方言 |
杂说“感”和“冒”(1)感
大概所有的成年人都不止一次地感冒过。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吃抗组胺药一类的药,总是会有两天眼泪哗哗,鼻涕滴答,很是一番狼狈相。吃了药,也还是会有些症状,不过减轻一点。
感冒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虽然都称感冒,都是却是两种不同的病毒所引起的。
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多呈自限性,过几天也就好了。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症状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
感冒这个词本来是传统医学用词,一般人都拿来用,又称伤风。现代医学传进我国,也就沿用了这个词。但是,为什么要称为这样的疾病为“感冒”呢?它与感和冒又有什么关系呢?
感,看看这个字,从咸从心。当然不是用食盐把心腌咸了的意思。
咸字的意思是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全、都。《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这样注释:“戌,悉也。戌为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中学语文课文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里面有“咸亨酒店”。咸亨就是“全亨通”、“都亨通”。《阿Q正传》中,辛亥革命时,如赵秀才这样的遗老遗少把辫子往头顶上一盘,便算“咸与维新”了。咸与维新就是都参与革命了。
至于现在所用意思是食盐味道的那个咸,是一个简化字,其繁体字是鹹。鹹是形声字,从鹵(简化为卤)从咸,咸表音。不过咸也有意义,全都是盐卤不就鹹了吗?
说清楚了咸,就可以说感了。
感,从心从咸。本义是感应、感动。形声字,心表意,咸表音但也有意义。《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心悉,故相通、相动。《易·咸卦》:“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系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以,感字中的咸也有皆、悉这样的意义。
感是心灵的影响,如感动、感恩、感慨、感情、感知、感念等等。但有时候也逐渐由心灵、精神方面的影响推广到其他的方面,如感染最初只是指精神上的影响,后来也可以说感染疾病,到现代感染的可以是物质,如感染病毒、感染细菌甚至感染寄生虫等。
这里说远一点,有意思的是,感字再加一个心,成了憾字,就是失望的意思了,如遗憾、缺憾、憾恨、抱憾终身等。不过憾是一个后起字,先秦文献中也用感表示。憾字中间两个心,一个正常地写,另一个写成竖心。
心本来是一个象形字,如图。
在变成楷书的时候,带着“血管”的那一笔成了“弯钩”,余下的三笔分别成了三个点。
作为字的一个组分,在上下结构中的心都仍然写作心,而写得很扁。而在左右结构中的心,就写成了竖心,忄。我们可以想象,心在左边的偏旁仍然照样写成心,这个楷体字会撑得很宽,能够好看吗?
弯钩成了一竖,而且省略了一个点,字就好看了。当然,如果不省略一个点,仍然左右排开写两个点,字也会显得宽而无当。
楷书的这样写法,就是为了写出来的字匀称好看。
心在上下结构中,还有一种写法。那就是弯钩成了一竖,但仍然保留两个点。如恭,忝(以及添、掭等)。恭是肃、敬;忝是辱、是有愧;都从心。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字上方为一撇一捺。心当然可以写得扁,但是那样的话,在字的中间会形成一个大的空白,显然那也是不美观。而写成竖心而不去点,则正好可以填在一撇一捺中间的空里,既显得好看而又不舍去成分。而在左右结构中的竖心去掉一点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字要写出来能够美观,这是楷书写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许多古字虽然简单但是后来被比较复杂的字所代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古字写不平整,不好看。当然,这个原则是作为社会文化千年主流的文人那里的,民间小商人记账等则是另外一件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