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庙(2)
(2022-08-19 20:36:00)分类: 谈天说地 |
杂说庙(2)
道教总是抄袭佛教。大的道教建筑群与上述佛教庙宇极为相似,不过供奉的神祇不同罢了。不过,与佛寺相比,大的“综合性”道观数量要少得多,而大量存在的是专门或主要供奉某一位或某几位神祇的庙宇。
道教的神祇,除了那些由道士转化而来的“真人”之外,主要是历史上有些功业而被民间文学夸大神化的人物,而这些神祇的功能又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各地都有的娘娘庙(奶奶庙、夫人庙),娘娘(奶奶、夫人)的名号各不相同,送子的功能则都有。当然也有男神送子的,如张仙庙。有治病救人的药王庙,驱逐瘟疫的温元帅庙,消灭蝗灾的刘猛将庙,保佑发财的财神庙、护佑海路平安的妈祖庙等等。当然,规格最高的、也最受所有人尊崇的往往是关帝庙,而关帝老爷似乎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之中的一切问题,消灭一切妖魔鬼怪。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仿照人间的官府组织,就有了各地的城隍庙,而人间官府组织到哪一级,城隍也到哪一级,再往下则只有土地庙了。
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都是香烟缭绕。比较清静的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在曲阜、衢州的是孔府的家庙,在其他地方的都与官办的学宫在一起,左庙右学(即东庙西学)。在北京的是孔庙和国子监,地方的是各府、州、县的文庙及府学、州学、县学。除了祭祀的日子,过去平时没有人在那里烧香,接近考试时香火也很盛。其实,要烧香求神祇保佑能够考上“功名”的应当去道教系统的“文昌殿”,求魁星也就是文昌帝君保佑。
现在。人们热议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去行政化,其实,单位的有行政级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庙里供奉的神祇,不管是天上的还是阴曹地府的,都是等级森严。这也是一种传统。我们要做的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啊。
各地庙宇的兴盛与否,与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关。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庙宇一般较为高大,种类也较多。俗话说,穷算命、富烧香。人在困穷的时候,希望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略微富有以后,则希望神祇保佑,以期更加富有。所以富裕地区的庙宇可以有比贫穷地区多得多的收入。东南沿海地区的庙宇历来就比北方地区多,而且规模大多了。
庙宇的兴衰,更与各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在我国的历史上,虽然各教派之间争论不断,由于世俗政权一般总是信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对于各种宗教采取包容的态度,所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所谓“太XX国”,对于所有非基督教派,一律予以消灭。在它占领的区域内,无论是佛寺、道观还是文庙几乎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经过这次“革命”的打击,加上清末农村经济的破产,各地的庙宇大多一蹶不振。清末改革,新学兴起,一直到民国年间,各地方本无多少公共财政资源,衰败的庙宇便成了各地办学地点不二的选择。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最早的小学许多都是庙宇所改。在破庙里办学,这种情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
从民国到共和国,除了一些有名的古庙尚有恢复和修缮之外,中小型的庙宇一直在衰败和逐渐毁坏之中,这种毁坏终于“史无前例的无XX级文XXX命”中达到了顶点。
在虽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近些年东南沿海地区庙宇的恢复和建设,恐怕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了。新建的庙宇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不但中国传统庙宇大量恢复和增加,基督教堂(包括天主教堂)、清真寺也大量增加。
人们在庙里得到的宣传教育,当然是宗教的。在现在的条件下,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这种宣传教育总是向善的,在劝人向善这一点上,倒还是与国家的主流宣传教育平行不悖。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文明和现代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理应比庙里进行的教育做得更好一点。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能够改革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