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庙
(2022-08-17 21:03:17)分类: 谈天说地 |
杂说庙
我读书的小学是城隍庙的一部分,清末的时候,办新式小学,就把庙里的一部分房舍腾出来,把“老爷们”请走,就成了学校的教室。从那时起,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快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仍然在一个大殿的前半部分上音乐课。上课的时候,会有远道而来的乡下农民到殿上烧香。他们烧他们的香,我们上我们的课,互不干扰。当然,当时的烧香者并不富裕,只是烧很少几根香,在大殿上能够闻到一点香味而已,要像如今那样大把大把的烧香,早把我们呛坏了。
后来发现,很多人上过的小学都是庙宇的房舍,我们国家早期的小学校似乎大多数都建在庙宇的基础上。这庙宇与学校还正是很有些关系的。
庙,过去繁体字写为廟,《说文解字》上说是“尊先祖貌也”。庙的本义是放祖先仪容画像(貌)以供祭祀瞻仰的地方,就是所谓宗庙。最早的字写为“庿”。这是一个形声字,广表示房舍,苗与貌古时同音。古人到“庿”里朝拜祖宗的“容貌”,就像大臣们到朝廷朝拜君主一样,于是,字也写成了“廟”。据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也就是说,天子的庙供奉着父、祖以及再上朔四代祖先以及始祖的牌位,诸侯、大夫的依次减少两位(始祖不变),到士,就只祭祀父、祖,没有祭祀先祖的份了。
现今北京mm门东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两代的“天子七庙”,是最大的“宗庙”,所以称为“太庙”(即大庙)。臣民家的宗庙到了后世往往被称为祠堂。
皇帝去世以后,后代也总要在宗庙里祭祀他,于是,他就得到了一个“庙号”,像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之类的就是他们的庙号。有的电视剧里竟然当面称皇帝的庙号,这是很荒谬的事情。
君主与臣下决定重大的事情,是要到宗庙里向祖宗“请示或报告”的,所以,“庙堂”便成了朝廷的代称。《庄子·在宥》说“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是不想卷入政治。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了他的“仁人之心”。《千字文》里有“矩步引领,俯仰廊庙”的句子。这里的廊庙也是指朝廷。
后来,不光祭祀祖先的宫室称庙,祭祀各种神圣的地方也都被称为庙。自然,一开始的庙是祭祀中国原始宗教的各种神祇,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在各种庙宇中便占了很大的比例。虽然各种宗教对他们各自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各自惯用的名称,如佛教多称寺、庵,道教多称宫、观等,老百姓却一概称之为庙。
庙里供奉的是神,神的世界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影子,所以,庙宇建筑与宫殿建筑实际上是非常类似的。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各类庙宇中,佛寺的形式较为规范,平均而言,规模也比较大。一般的佛寺建筑群,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以及僧人的生活区等组成。
由于佛寺多居山林,所以其大门称为山门。一般都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门往往盖成宫殿式,左右列两位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杵,一般人讹传为哼哈二将。鲁智深醉打山门,打坏的就是这一左一右两尊金刚。
山门的后一进,一般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向供奉弥勒菩萨,笑容满面、大腹便便。弥勒菩萨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天菩萨,这位菩萨为威猛的武将模样,背朝山门,面向大雄宝殿,是佛教的守护神。天王殿两侧为站立的四大天王,其法器分别为剑(风(锋))、琵琶(调)、伞(雨)、蛇(顺)。
天王殿后,登上较高的露台,便是寺庙的主殿大雄宝殿。宝殿中间如果只有一位尊佛,一般是释迦牟尼佛。佛像可能为坐、立或卧。两位侍者,分别为“老迦叶”和“少阿难”,《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时向唐僧索贿的便是这两位。也有以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为胁侍的。
在有的净土宗寺庙里,中间供奉的只是阿弥陀佛,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时意译为无量寿佛。
如果宝殿中央供奉三尊佛像,最多的情况是:中间释迦牟尼佛,其胁侍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东侧为东方世界的琉璃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西侧为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也有的三佛为应身、法身、报身三佛或者过去、现在、未来三佛。极少数也有中间供奉五佛、七佛的。
佛像的背面通常为南海观世音菩萨,站在鳌鱼之上的为多,边上通常有龙女和善财童子。也有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的,煞是热闹,主要塑像仍是观音。
大雄宝殿后面,通常有讲堂,那是供高僧讲法,或举行皈依仪式集会等所用。寺庙的东西配殿则种类繁多,有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等等,有些大的寺庙还有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