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来 东栅永福寺、宋祖师庙

标签:
旅游原创摄影广东惠来东栅永福寺、宋祖师庙宋超月 |
分类: 庙观祠寺 |
广东揭阳惠来县城永福寺,位于东门外东栅,系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由高僧释超月创建,址尚存,而毗邻宋祖师庙已于1989年重建一新。
按宋祖师庙内,现存“同治丁卯年(1866)秋七月朔月权知惠来县事周葆熙谨启”碑、光绪二十五年已亥(1899)张增辉《宋祖师庙宇碑记》所记,创寺经过如下:清康熙九年(1670),惠来县人高僧释超月(号一镜俗称“宋禅师,1568—1702),偕徒释国弥返惠城,居榕石庵,与吏部观政进士张经,互相契合,谛参真禅。超月师择得东栅,极为僻静,拟建寺宇,谋之张经,捐资购地基。在众信众资助下,十一年壬子岁寺终建成,名曰“永福寺”。
抗战前,寺计有大雄宝殿、禅房、宋祖师庙、功德祠、十王庙等座,寺前遍植花果,周围林木茂盛,善信瞻拜,骚客观吟,僧人施医,名声远扬。抗战时,为避日机轰炸,县立一小移寺上课,迨迁出则办成私立诚信学校,1950年改办为县立三小,旋为东山小学,最后为英内小学(一些房宇被改建为学校宿舍)。1998年由宋禅师庙理事会赎回。2003年十月廿五日重建奠基,十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工。(来源:中国寺庙网)
根据史料记实和潮汕历史文化记述:惠城东栅“永福寺”为庵主张经进士所建(《县志》)巻之三第22页)。施主方维碧(康熙十一年“开山嗣法和尚宋超月”竖碑记述。碑刻犹存)。嗣后,信众在永福寺,西侧建功德祠,祀庵主,施主等神位。东侧建宋禅祖师庙,供奉宋超月祖师真身。当时“屋仅数椽”,窄不容膝,差足以遮蔽风雨而已”(见张增辉碑记)。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周保熙捐廉倡修,并勒碑详述(碑刻在)。光绪廿五年已亥(1899年)宋禅祖师庙扩建,规模雄伟壮观(有庵主裔孙张增辉和方亦、佑祖、吴藩臣祖捐献,匾额为证)。抗日战争前,东栅永福寺功德祠,大佛寺(即永福寺正座)、宋禅祖师庙、十王庙、土地庙、禅房等多座。寺前辟地遍植花果,周围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成为佛道同堂一大圣地。善男信女瞻拜相续,香火鼎盛,骚人墨客也多到此吟咏(诗词载于《县志·艺文》中)。
高僧释超月祖师(1568-1702),号一镜,惠来县人,出生于明隆庆二年,俗姓宋(故俗称“宋祖师”),享年136高龄(含闰月,实134岁),诞生地为惠来靖海北门洪巷宋厝,明末,战火纷飞,烽烟遍地,宋超月步行5万8千里路,历时30余年,在经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的同时,也阅尽天下名山。清初,战火初熄,宋超月于康熙六年(1667)回潮汕,途中专程前往韶关南华寺,礼拜禅宗六祖真身。在南华寺禅足3年后,康熙九年(1670)返惠居榕石庵(如今的榕石永福寺),返回惠来时,宋超月已103岁。在惠来各界人士的鼎力资助下,他在1672年于惠城东栅建成永福寺。康熙二十一年(1682),惠来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农业失收,灾民饥肠辘辘,宋超月尽出寺中余粮,赈灾救民。他不顾高龄,奔走呼吁,募捐粮食,送与灾民充饥保暖,开设医寓,免费施医赠药,救民无数,黎庶无不感恩戴德,称颂宋超月为“活佛再世”。
康熙四十年(1701)元月,宋超月闭关入禅,醒时仅饮清泉,至当年11月29日圆寂,享年134岁。圆寂后法身端空,神态庄严,僧徒募得凌布数匹,包裹圣身,漆成不朽肉身,祀在永福寺旁边的丙祠内供信众瞻仰奉拜,世称“宋禅祖师” 被称为“活佛” (其肉身至1952年“土改”时才失踪)。此后,永福寺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