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014-08-05 18:08:17)
标签:

旅游

原创摄影

白鹿洞书院

贯道溪、独对亭

枕流桥

分类: 山水人物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出了那个小门,这里已是白鹿洞书院的尽头,左边有座横着的山,山前突出块大石,古人在石上建了一座六角石亭,名为“独对亭”,朱熹当时建的这亭名为接官亭,隐意是当官的见到亭后表明白鹿洞书院就在眼前了,坐轿来的文官要下轿步行了,而骑着马来的武将要赶快下马步行了,要官员这样做不是书院的架子大,而是书院内有孔庙,要给面子庙内的孔子。所以这亭子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交通管制警示标致,呵呵,古人也有古人的办法。

    后来“明弘治十四年(1501)江西提学副使邵宝为了纪念朱熹,赞颂朱熹理学研究的功绩,名其为独对亭.意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但我认为“独对”是源于这里景色的写实对照,亭名因景而生,石亭是正对书院前的山溪,溪水迎面而来,到此再转了个弯流向深渊,孤亭独对单溪水。

    平缓的溪水流到亭前忽然急转了个弯,跌落到两山之间的深渊之中,而这深渊恰好是溪流最窄处,所以在亭前两山之间的渊涧上建了一石桥。这地方现时看上去还有些荒凉,算是在深山之中,在那个年代真难想象李渤年少时是怎样寻得这地方,又怎样在此建房子的。最为神奇的是李公养的白鹿,它又怎样独自从这里蹦蹦跳跳的走二、三十里山路去到星子县买东西后再蹦跳回来呢。

    过了石桥转左,沿着溪边的山路行,看那石路是有些年份的了,前行不远,石级蜒伸至坡下淹没在荒草之中,以前这条山路才是通向白鹿洞书院的唯一路径。回返到石桥前,没过桥,而是来到亭子对面的溪旁,看着涧下水,溪水在跌落深渊前要流过一整块平滑的光石,这块石靠亭子那边露出水面处刻有朱熹手迹“枕流”两个朱字,夏暑天在此石上睡他一觉,可谓快意,但切记不要沉睡,如果翻了个身掉落水中,被水一冲可是连小命都搭上。而我脚下方这边露出水面的石上刻着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不知是白鹿洞书院那代洞主,左观潣(潣—这个字看不清楚,疑似是潣字)于清乾隆甲寅年手书“不在深”三个朱字,这位兄台真幽默,旁边便是深渊了,你还说不深。这是讲笑的,意思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真是蛟龙来了,看看下方狭窄的深涧,它也会惊上一惊。

    在近代的几张老照片中看到,原先书院前的贯道是很窄的,现今的贯道是填溪而扩宽贯道。夏季山洪暴发时,滾滚洪流冲击着独对亭的岸石,激起浪花万千,再折向狭窄的渊涧跌荡下去,想象中那万马奔腾的气势是何等壮观啊。

 1: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4: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5: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6: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7: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8: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9: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0: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1: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2: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3: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4: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5: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6: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7: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8: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19: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0: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1: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2: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3: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4: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5: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6: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7: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8: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29: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0: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1: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2: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3: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4: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5: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6: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7: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38:
江西九江游记(二三)白鹿洞书院之贯道溪、独对亭

图片说明:

    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 (1501 年 ) ,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取名独对亭。这座小亭,听之有山水景物之美,思之又见崇敬景仰之深蕴。邵宝《独对亭记》云:“是五老者,天始与始,地终与终,寿孰对之 ? 谓公独焉何居 ? ”又云:“宝闻诸孔子:‘仁者乐山。'山以气凝,而理行其中,泉石土木,无所非仁。惟仁故静,惟静故寿,凡山皆然,而高且大者,则尤至焉。公,仁者也。纯博中正,德与山协,为镇为岳。五老之对,固其所哉 ! ” ( 明·李应异《白鹿书院志》 ) 大意为朱文公的道德学问可与五老峰相对,天长地久,千古不磨。此后,李梦阳作《独对亭铭并序》,王阳明书《独对亭望五老诗》悬于明伦堂。独对亭附近有大幅石刻“圣泽之泉”、“风泉云壑”,涧中有李梦阳等手书石刻“砥柱”、“观涧”、“源头活水”、“正学源头”、“吾悦”、“月泉”等。

    独对亭东行数十步便是枕流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峡口上下,有许多先贤遗存的石刻。其中左壁上的“白鹿洞”、“敕鹿洞书院”,溪石中的“枕流”、“白鹿洞”、“自洁”等石刻均为朱熹手书。1980年,毕必成创作的电影《庐山恋》,在这里摄下了周筠与耿桦第一次相见的情景,这部影片因景美、人美、情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荣获电影“百花奖”。文字抄录:中国星子网--发布日期:2007-8-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