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邓尉山天寿圣恩寺——江南临济正宗万峰时蔚祖庭

标签:
善无畏祖庭临济宗万峰时蔚天寿圣恩寺 |
分类: 中华汉地百家祖庭 |
万峰时蔚(1313-1381),温州乐清人,俗姓金,讳时蔚,字万峰,元末明初临济宗杨歧派千岩元长的法嗣,为禅宗五十八世,临济宗二十一世。
万峰时蔚十一岁时于浙江永庆寺出家,十九岁后于两浙地区游方参学,先至天台山华顶拜与中峰明本齐名共同复兴南方临济法席的无见先睹(1265-1334)禅师,并遵其所嘱,山居隐修多年,潜心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无见先睹圆寂后,万峰时蔚慕名至浙江金华伏龙山圣寿寺谒中峰明本弟子千岩元长(1284-1357),初入室,千岩问:“将什么与老僧相见?”万峰竖拳曰:“这里与和尚相见”。千岩再问:“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万峰曰:“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映天”。千岩称赞“蔚山主颇有衲僧气味,烦请归堂”,并命其为“堂中第一座”。一次,千岩法师上堂,举例讲“无风荷叶动,必定有鱼行。”万峰震威一喝,拂袖便去,颇具临济之风。此后,万峰至兰溪州嵩山结庵九年,其间千岩三次手书招他,遗以衣拂,并对万峰嘱咐:“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大振吾宗。”并称:“汝名汝所止也。”元末己丑年(1349)万峰时蔚至苏州光福玄墓山结庵,在掘地时,从叶和甫墓中得石”邓尉“两字,玄墓山也称邓尉山,正和蔚字同音,与其师千岩所预言的应该在与你名字相同的地方弘法契合,遂在此卓锡。
万峰对太湖北岸玄墓山的风水形胜十分满意,作偈曰:“玄高向午面朝湖,三凤三龙天下无。左右环盘前后阔,此山正好立禅徒。”寺址背靠玄墓山主峰,面南向太湖湖面,而玄墓山共有七座山峰,尤如三凤三龙左右环伺,万峰时蔚据此开山圣恩禅寺,并住山弘化共计三十二年,因其“随机开导,语不雕琢”,成为明初临济宗大丛林,吴地人少长咸知,尊慕其行。明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正月二十九日,万峰时蔚忽沐浴更衣,召众诀别,书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遂趺坐而逝,其徒普寿将其全身塔于院西岗涅槃山,并辑有《万峰语录》一帙。
临济一脉至元代进入南方是与元朝崇奉藏传佛教,尊教仰禅政治背景相关联的。自临济宗十八世江苏吴江人高峰元妙在西天目山住山始,此后数代南方禅宗祖师以江南士子为多,而又以临济为盛。元代临济宗可分为功利禅与山林禅,高峰元妙及其法嗣中峰明本、千岩元长至万峰时蔚一系是元代禅宗影响最大的一支,被称为祖先系,他们都是山林禅的典型祖师,其特征是山居隐修,或草栖浪宿,或结庵而居,不与官府权贵攀拉关系,甚至拒绝应征入朝,在元代末期“士大夫逃禅”的风气下,祖先系禅师与中下官僚士人来往,接受下层民众布施,且以自耕自食来维持生计,开江南农禅之先,颇有“古德之风”。万峰时蔚更是将弘禅授徒对象服务于普通民众,诤诤告诫其徒:“须向山间林下镢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传说万峰时蔚在元末与曾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有过交往,明代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准备赐号褒奖万峰时蔚,而万峰非但没有欣喜若狂,而且还在朝廷派使臣来圣恩寺宣旨之前的七天沐浴涅槃,足见其师承南方临济正宗山林禅祖先系教化的初心不改。
这座由万峰时蔚开山的临济祖庭天寿圣恩禅寺如今仍屹立于太湖之阳、玄墓山(又称邓尉山)南麓。据载,在元代以前,玄墓山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有天寿寺,后在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另立圣恩禅庵,并列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年天寿寺毁于火灾,仅圣恩禅庵幸存。元至正九年(1349)万峰时蔚至邓尉山开山建寺,明洪武九年(1376)辟地建成观音阁,构建法堂,遂成元末明初的临济大丛林,万峰被尊为邓尉山圣恩禅寺开山始祖。此后在圣恩寺历代主持努力下,“云水之徒,从而栖止者,常以百数计。有万里而至者,咸谓之胜概宏模,虽宿号名刹者,未易过之。”明正统八年(1443),住持道清奏请将天寿寺并入圣恩寺,并赐“天寿圣恩禅寺”额。景泰六年(1455)朝廷诏命建立保国道场。至嘉靖年间寺院为势家所据,原有的洪武大钟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奸相严嵩掠去。至万历年间(1573-1620),寺僧素一再修寺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达观真可禅师来寺,嘱昙旭如晓禅师赴四川募铜重铸巨钟,并镌刻六万多字的整部《法华经》于钟上,有“一撞一声经一部”之称,其钟声洪亮,远传苏、常、湖三州。明崇祯元年(1628)吴江知县熊开元延请常熟虞山三峰法藏禅师来寺主持,使圣恩寺成为临济三峰派的中心,时传“禅宗莫盛于临济,临济之禅莫盛于三峰,三峰之禅莫盛于圣恩。”
清代,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五至邓尉山圣恩寺,对济石方丈“温语慰劳”,夜宿圣恩寺四宜堂,并亲书“松风水月”四字赞美圣恩寺湖光山色之美。康熙五十八年(1719)正月,康熙帝又赐圣恩寺帑金一千两,僧衣、念珠各一千五百零一付。至清世宗,由于雍正对三峰法藏所提倡的“五宗再灿”著《御制拣魔辨异录》予以批判,使三峰系徒孙被逐出宗门,成为清代禅宗的一大历史公案。圣恩寺也受到极大影响,天王殿失火焚毁,后于乾隆二年(1737)得以重建。清乾隆年间,高宗弘历六次至圣恩寺进香,御题“梵天香海”寺匾,并撰联“万顷湖光分来功德水,千重花影胜入旃檀林”。
咸丰年间,圣恩寺受到太平天国影响,至同治初年由真照主持重开寺门。清末民初,翁同龢、于右任、李根源等都曾来寺访古,高僧谛闲来寺讲经。1942年,士绅迎请焦山定慧寺法嗣融宗和尚住持圣恩寺。建国后,玄墓山驻军,先是安置寺僧移住司徒庙,1987年在融宗大和尚的努力下归还圣恩寺寺址,由此重建圣恩寺。2000年2月,融宗大和尚圆寂,荼毗得舍利子建塔。此后,真法大师续接圣恩寺住持,并兴建天圣塔院,编修《邓尉山圣恩寺志》与《临济宗三峰法藏禅学体系》等史籍,再次振兴圣恩寺临济祖庭。
天寿圣恩寺之所以风水形胜,在其大雄宝殿前有三棵一千八百余年的晋代古柏历千年而弥新,这三棵古柏枝干虬劲,遮天蔽日,已成为圣恩寺的活化石,也是圣恩寺人吉地灵的一个标志。在五观堂后,有一棵千年罗汉松,枝繁叶茂,融宗大和尚就是在这棵松前坐缸荼毗得到的舍利子。从部队营房接过圣恩寺后,融宗老和尚和真法大师励精图治,将百废待兴的圣因寺昔日胜景一一予以复兴。其一是圣恩寺法华钟,寺志上曾三次铸造,1999年融宗大和尚奠基重建钟楼,并镌刻《法华经》、《金刚经》、《心经》三部经文于钟上,铜钟总重6吨,堪称苏州一绝。
其二是千手观音阁,此阁建于圣恩寺后登高望湖处,2007年真法大师倾力重建,阁内铸造8米高四面千手观音铜像,总重60吨,两厢很特别的铸《大悲咒》每句咒语一尊观音化身,共计84座化身铜像,是顾名思义的观音宝阁。
其三是续接圣恩寺祖庭文脉,整理宗谱,圣恩寺自万峰时蔚之后临济法子代代相传,是从未断流过的祖庭寺院,2000年8月在原康熙行宫西侧建造圣恩塔院——天圣塔院,一入塔院门即立有一石碑,其上钤刻自南岳怀让以下传至融宗老和尚的临济正宗传承嗣表,共计前祖26世,万峰时蔚开山后10世13代,三峰法藏复兴后14世57代,这是不可多得的江南临济法系图谱。塔院内正中是万峰时蔚祖师纪念塔,右厢房为融宗老和尚真身舍利塔,另有各代祖师塔与石碑数座。塔院后山有三峰法藏祖师塔,建于一轮石圈的正中,有道影碑立于塔前,而万峰时蔚祖师塔现仍存于部队辖区内,无法一观真容。
天寿圣恩寺1960年即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作为禅宗临济在太湖之滨的开山祖庭七百余年来历经沧桑。如今的天寿圣恩寺在真法大师的带领下,既有当年万峰时蔚所定下的祖师规矩接引民众,不攀缘附会权贵的山林禅作风;又有复兴三峰法藏禅学体系的文化积淀,具备了再度复兴为临济宗庭的万千气象。
一座祖庭是一座丰碑,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宗派,也代表了我们祖师永不磨灭、代代相传的精神,而斯人已逝,唯有祖师们留下的遗迹和文化才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珍惜的宝贵财富!
三吴古刹,邓尉胜迹,沛泽流慈,历劫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