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观世音信仰盛行,民间一直有“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之称。而在中国佛教节日中,观世音的佛诞定于二月十九,成道日为六月十九,出家日为九月十九,这都是大家所约定俗成的,观音诞也历来为佛教徒所重视,但究竟这个佛诞日是缘何而起的呢?

卍
南五台圣寿寺山门及两棵唐槐古树
这个日期选择的出处其实正隐藏于西安郊外终南山南五台塔寺沟中的圣寿寺。终南山是著名的中国历代高僧隐士辈出的名山,也是中国宗教史上求佛成仙的圣山,美国人写的《空谷幽兰》一书将其引荐给了世人,但其实凡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曾在诗词中见到过这座圣山:王维的“坐看云起时”、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描写的都是终南山这座位于帝都镐京之南的大山。
从这座终南山里,隋唐时期走出了善导、道宣、牛头这样的开宗立派的大师,近代则走出了虚云、来果、印光这样的圣师。陕西人印光法师是净土宗十三祖,他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修禅期间,专研观世音菩萨信仰,并编著了《普陀山志》,在这本志书的开篇,印光师郑重收录了一篇古寺碑文《南五台山观音菩萨示迹记》,并写到“南五台示迹之记,乃大士现比丘身,救苦实迹,亦六月十九香会之根源。故附录之,冀阅者生正信焉。——印光谨识。”

卍
南五台圣寿寺山门牌坊
碑文题记为“太白山释普明谨撰,元至元七年(1270)正月立石”,太白山是西安城南终南山的一称,其碑石位置就在终南山南五台圣寿寺。碑文中详细记载了隋朝仁寿年间(601—604)关于终南山出现毒龙残害生灵,后有比丘现身说法化解,并在建寺一年后六月十九日入灭,茶毗时出现观世音尊容示迹的详实记载。为保存这段珍贵的文史资料,现将碑文中的重要段落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此业通力,变形为羽人,携丹药货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
“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九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
“大士尝居磐石,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无常,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赙赠,以崇冥福。茶毗之际,天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清气异香,经于累月。左仆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碑额,赐名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降香,度僧设供,大崇法化。至唐大历六年(771),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
这段碑文记述故事详实生动,讲述在隋朝仁寿年间,南五台之上有一位比丘最早在此结草为庵,并说法驯服毒龙,挽救生灵,比丘在南五台建成佛寺的第二年六月十九日示寂。然而在茶毗(火化)时出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尊容,并得到诸天众的接引,成为当时在终南山南五台上的一道奇观,就此人们认定这位比丘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的往生六月十九日也就成为了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从此代代相传至今。

卍
南五台大顶观音台俯瞰文殊台与清凉台
南五台是位于终南山东端的一组山峰,由观音台、灵应台、文殊台等五座山峰形状的台顶所构成。由于有了圣寿寺的观音示现传说和大士应身塔缘故,南五台最著名的菩萨供奉就是观世音菩萨信仰。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要来此地朝拜几次,由此南五台声名大振,成为佛教圣地之一。在南五台大顶观音台上建有圆光寺,山腰建有紫竹林,塔沟中建有圣寿寺,这些佛寺都是与观世音菩萨信仰有关的寺院。

卍
南五台圣寿寺天王殿
在隋仁寿年间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地方,也就是在南五台的大台顶,据传由隋文帝敕资建起了一座佛寺,在当时御赐名为“观音台寺”。而在南五台的送灯台下半山坡建起了纪念该比丘的墓塔,当时称为“应身大士塔院”。唐大历六年(771)将塔院正式改称为圣寿寺,而原大台的观音台寺亦改称为圣寿寺上院。

卍
南五台圣寿寺大雄宝殿
碑文中此后还有一段“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主僧怀伟,具申府尹,被奏天廷,敕赐金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这段记述又表明了因在宋时,观音台寺出现了五色圆光祥瑞,故被敕赐更名为南五台“圆光寺”,而圣寿寺此后也又被称为南五台圆光寺下院。

卍
南五台大顶圆光寺
在距南五台大顶圆光寺15里的山谷塔寺沟中,至今仍延续着建于隋代仁寿年间的圣寿寺香火,在圣寿寺旁仍屹立着观音大士应身塔。
清《咸宁县志》记载:“寺中隋塔,乃应身大士圆寂塔”。观音大士应身塔为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四方形,七层,高29.5米,底座周长7.5米,塔身的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有券门,层与层之间砖叠突出为檐,并用砖雕砌成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的壁面为枋木制结构,每面又分为三间,用砖砌出倚柱、阑额及斗拱。塔的一、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及二、四、六层的东西两面各开拱券形门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结构。每层叠涩砌砖出檐,檐下饰有两层菱角牙子。塔顶有七个圆环形铁质相轮。最上面为八角形。塔尖也用平砖攒成,上面放置七圈铁质相轮,上面又覆有八角攒尖式铁刹。整个寺塔全用砖砌,构形精巧,风格古朴。在西安至今还有传说称,长安城中建于唐代的大雁塔就是以这座圣寿寺塔为原型建造的。

卍
南五台圣寿寺观音大士应身塔
观音大士应身塔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定于六月十九的真实缘起,但为何印光法师对此如此重视,而又特意记载于《普陀山志》中呢?
这又和印光法师的师承经历有关。回到南五台圣寿寺,在圣寿寺观音大士塔北约50米处,矗立着一座石塔,方形石砌三层,通高8.41米、底边周长3.55米,中间有两层腰檐,塔身收分较急,顶端为石雕宝瓶式,这座塔正是印光法师的舍利影塔,其塔额为民国大家于右任手书。影塔四周植有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赠、周总理特批种植于此的80棵落叶松。

卍
南五台圣寿寺印光大师影堂题额
印光法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俗姓赵,名叫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僧,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光绪七年(1881),印光法师正是在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落发,从此成为一代高僧。1940年印光法师圆寂于苏州灵岩山寺,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1945年,唐继尧等100多人将法师舍利迎回陕西,特意在圣寿寺观音大士塔旁建塔供奉,以纪念这位高僧大德。

卍
南五台圣寿寺印光大师舍利影塔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印光法师是陕西人,当他在浙江普陀山研究观世音文化书写《普陀山志》时,他曾在终南山南五台的出家过程历历在目,相信他一定深谙圣寿寺观音大士应身塔的碑文历史,所以他会将这段碑文放在了《普陀山志》的开篇重要位置。也许正是由于印光法师对终南山故土和南五台观音大士最初示迹之处的留恋,才会有其弟子坚持将其部分舍利和衣物迎回终南山并最终在观音大士塔旁塔藏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由隋至唐,再至宋,中国佛教徒们代代相传着她的示迹显化的故事。而这则南五台圣寿寺观音成道日的故事却引发如印光法师这样的高僧牵挂,成为了印光法师冀阅者生正信焉的谨识!

卍
南五台圣寿寺大殿与应身大士塔
谨以此文纪念印光法师和他所追记的南五台观世音菩萨示迹碑文,亦将此文作为最终陪同我再入终南圣山参拜寻访圣寿寺与印光祖师塔的美好记忆留存。
愿观世音菩萨常驻人间,愿救苦救难的圣迹常现世间!
善无畏于海上英德堂
丁酉年农历二月初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