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上海佛寺长寿禅寺百家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长寿禅寺
位于闵行区浦江镇张行路杜行老街。
长寿寺为原上海县(现闵行区)八大名刹之一,始建于由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当时有两位法号为如行和飞锡的游僧来到乌泥泾镇,在周浦塘与鹤坡塘交会处筹建寺院,成为长寿寺的缘起。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由今属浦江镇陈行人、世居于周浦塘的忠翊郎、东南正将潘德刚捐献家财,于家乡题桥老街南修建佛寺,取名“长寿寺”。元至治年间(1321—1323),名士赵孟頫为长寿寺书额,又有杨载撰写了《长寿寺碑记》。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今属浦江镇谈家巷人、工部右侍郎谈伦重修。当时的长寿寺庙宇重檐叠阁、千楹万础、规模空前,占地近五十亩,寺内铸有大铜钟,高2米,重千斤,撞击时声震浦东。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长寿禅寺出现了一株四蒂并开的莲花,一时被传为佳话,吸引了四周信众虔诚参访。次年,寺僧恒贯特请贡生潘牧编出《长寿寺珠林世谱》,汇集历代文献,核考本宗世系,为建寺以来三十六代寺僧一一作传,并附录历代有关诗文,为长寿寺描述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清光绪年间(1875—1908)乡人醵资再修,但规模已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长寿禅寺所在的杜行老街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诸生叶宗行(今浦江镇鲁汇人)为治太湖水患,提出了江浦合流、贯通黄浦江的治水新方略,朝廷依策调动二十万民工巧借水力筑成了浩瀚黄浦江。杜行是黄浦江形成时沿浦最大的商市,几百年来,它物产丰饶、声名远播,也使长寿禅寺闻名乡里,成为浦东地区的著名佛寺。长寿寺与元末明初屡受官仕,死后被朱元璋封为“上海城隍伯”的秦裕伯家族有关。据《秦家堰考》载:秦裕伯父亲秦良颢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任职鹤沙盐场,举家定居在长寿寺附近(俗称长寿里,后为题桥镇)。此后,秦裕伯父子族人都葬在“长寿寺西”“寺河塘北”,史称“长人乡二十一保二十八图”。明万历九年(1581)秦氏族人建造了秦公墓园;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加封“护海公”后,陈行秦氏族人秦诵莪、秦绣彝等人联名呈请上海知县陈其元和叶延眷重修长寿寺秦公祠墓,次年秋,墓侧“长寿里秦公墓祠”落成,1963年被平整成农田。
千年古刹历经变迁,几度沧桑,长寿禅寺经历战乱、“文革”,其原址已作他用,为了复兴八百年古寺,新任住持年青的耀维法师在杜行老街东庙遗址、原小学校场地上筹建新的长寿禅寺,目前长寿禅寺有僧团入驻,并举行正常的佛教法事活动。
现长寿禅寺位于张行路南侧,山门面北而开,校舍中的两幢教学楼被改为僧寮和筹建办公室,在原操场南侧有一间平房作为佛殿使用。在长寿禅寺入山门处有一棵樟树,枝叶大如伞盖,阴蔽方圆数十平方米,颇有灵性;在寺东侧靠僧寮前花园内,有一棵三百年银杏屹立其中,此树为上海市古树保护第168号,树高20余米,郁郁葱葱,十分繁茂,记录着这里曾经有过的历史沧桑与辉煌。
2010年4月17日,长寿禅寺奠基仪式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杜行老街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闵行区佛教协会会长、七宝教寺监院慧平法师等出席仪式并致辞,社会各界人士二千余人参加了奠基仪式。
浦江镇规划新建的长寿禅寺位于姚家浜以南,规划浦锦路(鲁陈路)以西,老姚家浜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为十亩,计划三进大殿,设计秉承了明清建筑风格,采用中轴对称的三进二院的传统格局。第一进为天王殿(兼作山门),左右为钟楼和鼓楼。在天王殿东西两侧设两条甬道,在一进内院东西两边分别置观音殿与地藏殿。第二进上为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大殿采用七开间,一翘三昂七踩斗拱,重檐歇山顶,坐落在4.8米高、外饰花岗石的莲花须弥台座上,雄伟而壮丽。第三进正中为接引殿,其东侧楼一层为讲经堂,二、三层为客舍。其西侧楼一层为斋堂,二、三层为僧寮。天王殿(兼作山门)、观音殿与地藏殿则采用五开间,一翘二昂斗拱,单檐歇山顶。接引殿、钟楼和鼓楼则采用三开间,一翘一昂斗拱。考虑到空间有限,设计中的长寿禅寺采取了叠加式设计,在二层的各殿堂之间均架设架空连廊,使各殿之间能迂回贯通,各殿堂屋顶高低错落有序,主次分明,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