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北京法华禅寺银山塔林隐峰禅师杂谈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法华禅寺(银山塔林) |
唐“佛严寺”、辽“宝岩寺”、金“大延圣寺”、明“大延寿寺”,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东北,下庄乡海字村西南,现“银山塔林”风景区。
|
银山以寺多塔众而驰名。根据明《帝京景物略》记载,早在唐代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当时的著名高僧邓隐峰禅师便在这里创建佛严寺修行,有佛殿僧舍七十余间,为古幽州最大的寺院之一,也是高僧阐扬佛教的宝地。到了辽金时代,这里是京畿的佛刹名山。《昌平外志》卷四记载:辽寿昌年间(1095—1100),满公禅师又在银山创建了宝岩寺,其后通理、通圆、寂照三位禅师又先后在此处说法修行。金天会年间(1123—1135),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高僧佛觉大禅师来到此山。金天会三年(1125)修建了大延圣寺。寺庙倚山而建,殿宇巍峨,雄伟壮丽,因此,各地法师高僧等纷至踏来,云集于此。当时北方最富盛名的高僧都在此讲授佛法。因此,银山名声大噪,与南方镇江著名的金山寺遥相媲美,各领风骚,有“南金北银”之称。
卍 |
在法华禅寺,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是延寿寺废墟上的辽金时期的五座大型砖塔,分别为辽金时期佛觉、懿行、晦堂、圜通、虚静五位著名佛教大师的灵塔。从五座砖塔的布局来看,佛觉禅师塔居中而立,虚静禅师塔有纪年塔铭为“(金)大安元年(1209)九月二十三日功毕”,而虚静塔处于右后位置可能也是所建塔中年代最晚者。在五座大塔之后还有二座元代的砖石覆钵式塔,塔台为方形石筑,由石砌方形须弥座承托塔身,塔刹由石制相轮和华盖组成,刹顶已失。辽金五座砖塔与元代的二座覆钵塔共同形成了七座塔对称分布的宏伟格局。
卍 法华禅寺佑国佛觉大禅师塔 |
五座塔中以佛觉塔最为突出,他不仅居中,五塔中也最高,有22.8米,而且塔前的石雕供台也显示其地位不凡。该塔为金代国师海慧禅师的舍利塔,建于金皇统五年(1145),是始建年代最久远的一座佛塔。佛觉塔与晦堂佛觉塔相同,都有砖雕五层密檐塔承托塔檐。圜通塔与虚静塔均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塔,塔左和塔右各设石碑两座。五座砖塔都比较高大,最低的也有14米,都比少林寺、灵岩寺的墓塔高,看上去更像是佛塔。
|
佛觉塔之旁现有延安杨兆光书丹的“银山寺”碑一通,行书字体,笔法苍劲有力,时露飞白,是一幅极好的书法作品。旁边还有明正统年间(1436—1449)吴亮所撰《重修大延圣寺碑》的碑首,上面篆额,字迹清晰,可惜碑身已失散多年。
|
在银山半山腰邓隐峰说法台旁边,有一座一人来高的喇嘛塔,此塔坐落在一块天然的巨大花岗石岩壁上。此塔据说是众僧为纪念邓隐峰而建,高丈余,无塔刹,仿佛呈半截塔身状。当地人也称其为“转腰塔”(也称“镇妖塔”),传说有腰痛病的人,只要绕塔转上三圈就会不治自愈。塔北有三个石洞,分别是“重石洞”“华岩洞”“思义洞”,洞内可容数人。塔的下面是一块大石崖,名为“古佛岩”。
唐代的佛严寺因邓隐峰禅师修行于此,因此,山中留下了不少隐峰禅师的遗迹。中峰下有一块石面平坦的大岩石称之为邓隐峰“说法台”,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高僧邓隐峰来银山佛严寺讲经,故有“说法台”。台旁有棵松树,弯弯曲曲犹如衣架,隐峰常挂衣于此,又有“隐峰挂衣处”之说。明代有人曾为“说法台”留下这样的诗句:“秋山面面翠屏回,孤石支撑说法台,想见高僧开口处,峰峰曾与点头来。”
|
银山,作为佛教名山,历来闻名遐迩,而众多塔林更像座佛塔博物馆吸引着更多的有缘人前往。银山塔林已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京北昌平的著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