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2014-10-16 18:43:08)
标签:

善无畏

北京

佑胜教寺

燃灯佛塔

三教寺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佑胜教寺

俗称“塔庵”,位于通州城北,京杭大运河西岸,通州区大成街1号,现三教庙景区内。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佑胜教寺、大成殿及左观右塔

    佑胜教寺,俗称“塔庵”,是通州古佛寺,修建年代应早于燃灯佛舍利塔,似为北齐(550577)时建。历史上佑胜教寺规模宏大,经历岁月磨难,现佑胜教寺仅留有大光明殿和对面的三间房屋,大光明殿门口的对联称“莲华妙浴能仁慧日昭禅定;如是我闻圣教详云罩大千。” 佑胜教寺还保存一个写有“燃灯佛塔”字样的大香炉和一棵古树,寺内主供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

燃灯古佛,又名“定光佛”,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属过去佛之一,是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出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大智度论》卷九记载:燃灯佛生时(农历八月廿二日),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度灭后有珍珠状舍利。燃灯佛为过去佛中之最著名者,在诸经论中,颇多以此如来为中心而说其前后出现诸佛之事例者。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经历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因修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佑胜教寺全景(塔前飞燕)

    佛经里称当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身为儒童的一世里,曾遇到燃灯上古佛游于世间,儒童识得古佛,便以五茎莲供奉,又见地上有泥泞,便以发铺路,请佛踏之而过。遂得燃灯佛授记揭语:“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故佛教中称燃灯佛为过去佛,称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称弥勒佛为未来世佛,许多中国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内所供的即为这种模式的所谓以时间为顺序的“纵三世佛”。

燃灯舍利塔始建于北周宇文觉元年(557),北周武帝两次毁佛应未能幸免。唐太宗贞观七年(633),由晚年笃信佛教的尉迟敬德将军监修再造。后唐武宗再度毁寺灭佛,燃灯塔再次遭到毁坏。现存燃灯塔为辽代(9071125)塔基,俗称通州塔,全称是“通州访圣教燃灯古佛舍利塔”。明成化问州训导杨明曾予重修。此塔曾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坍塌,只余基座,发现佛牙一颗,舍利数百粒。经考古鉴定,现存塔身与顶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按原样重建,系清代修建的仿辽建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通州时,洋炮击断塔刹,洋枪射掉铜铃。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通州,塔刹莲花砌座半圮而落。1987年对此塔全面修整,并按原样重修了塔刹。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通州燃灯塔正面

   此塔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的密檐实心砖塔,全高56米,基围38.4米,对面直径11.4米,其束腰部分雕有仙人、力士、花朵等图案。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均镶嵌精美的砖雕,下层束腰每面雕有二巨龙互相嬉戏,上层束腰设三壶门,内镶人头鸟身砖雕,转角雕有上托千钧的披盔贯甲力士。须弥座上方为砖雕双层勾栏和三层仰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的东、南、西、北正面各辟一门,正南券门有乳钉木门,深约2米,内置神台,上原奉燃灯古佛像等。另三正面均各设仿木红漆券假门,其它四斜面各雕有直棂假窗。塔身向上是木制十三层密檐,各层每边各有22根柏木飞头椽子,每根椽端下悬一枚精致铜铃,每只约重一斤有余,在子角梁端悬大号铜铎,重2斤余。据统计,全塔风铃共计2248枚,风铃为桥组圆肩直身卷平口,外壁均阴刻弦纹三道,铜铃内壁铭铸捐资者姓名、籍贯。拱眼之下,置有三尊灰塑佛像,表情各异,各有其态。十三层密檐下施砖斗拱,檐子的椽飞用木质,这是辽、金斗拱塔檐的一般做法。滴水垂兽、小兽大部分为塑烧,个别为砖雕,每面檐顶之勾头滴水多为莲花纹,少有龙云纹;印花瓦当,塑烧陶兽,更是别致活泼,妙趣横生。每面拱眼壁间共置有佛像415尊。

第十三层正南面中间有砖刻碑记一块,方首方座,首刻“万古流芳”四字,身镌七言律诗一首:“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观,朗朗铎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恩享共太平。”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通州燃灯古佛舍利塔

    塔刹为铜制,由八角形须弥座及两层仰莲上置铜制相轮圆标、铜镜、如意托、扁方柄等组成。塔顶上托三层覆瓣仰莲,每瓣下衬柏木桩,上下两层八角相错,下大上小,构思巧妙,再上是巨大铜铸十三天,即相轮。相轮下部为镂空圆球,直径两米左右,上下两半子母口,以变态古钱纹条与卷草纹带相连相撑;中为硕大圆形仿丝流苏;上为三圈宽大圆环,上下送量,不差分毫。此三部分以高约八米的臂粗铁杵穿贯其中,又有四根扁铁抱杆相辅,固在须弥座上,另有八根指粗铁链将铁杆顶端与塔顶八条垂脊连在一起,既固且美。在铜铸钱纹条带上有阳文三条,正南一条为“康熙岁次戊寅(1698)仲夏吉旦立”。东北一条为“成造宝塔戒僧赵盛修建”;西北一条为“成造解进忠”,记载着建塔的工匠姓名与时间。

燃灯塔造型非常别致,是国内古塔中悬挂风铃最多者之一,塔顶的铜镜也是古塔中已发现者中最大的,堪称北京辽、金时期的重要教建筑。燃灯塔也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1979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燃灯塔塔顶部西北处原自生有一株榆树,高3.7米,冠阔4.2米,一条须根最长2.5米,整体根系似一折扇面,此树生长多年,形似三层塔,俗称“塔榆”。这棵榆树原来生长于塔的第十三层西北坡面,其奇特之处不仅是生长的地方既特殊又高,而且还号称“不死不活”。此榆树主干直径十七厘米,而且长了几百年不见增长,据说此榆树每年生叶甚晚,待地面上春风杨柳万千条时,其尚未发芽,以为其死;一经春雨,塔身砖含水分增多,其又不知不觉长出新叶,以为其活;然而秋风才起,其又只余枝干,又疑为其其死。如此死去活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1987年,在全面修缮燃灯塔时,因“塔榆”危及塔顶安全,将其移植塔下公园之内,现在该树新枝簇簇,绿叶葱葱,十分茂盛,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

北京通州佑胜教寺——燃灯古佛通州塔,三庙一塔佑胜教

 

燃灯佛舍利碑

    燃灯塔也留有不少传说与美妙诗句。传说通州城是条大船,燃灯塔是大船的高大桅杆;城中鼓楼是船舱,而远离通州城的铁锚寺是船锚。塔下原有一口井,有一条大铁链通到井底,锁住了一条大鱼精,保障着通州百姓的安全。此外,据说塔景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中是一种奇景,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即指此处,乾隆皇帝泛舟运河之上,曾有“郡城塔影落波尖”的诗句。明代学者王宣也曾以“冰虬峭立倚立宵,云际层峦势并高”来描绘其奇峰突兀,名冠幽燕之势。

 

【杂谈】——三庙一塔

 

    通州“三教庙”景区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12000平方米,是由佛教的佑胜教寺、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大成殿及道教的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三处独立的寺庙呈“品”字形共同组成,所谓“三教”是指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儒、道、佛三教派。三座庙宇中,文庙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燃灯塔始建于北周;紫清宫则建于明代中期。这三处寺庙都位于原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而佑胜教寺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庙一塔”的格局。据专家考证,从明代中期到解放前的400年间,“三庙一塔”一直是儒、释、道三教共存的一种特有形制。三处寺庙虽相互毗邻,但在地位上仍有所区别,以儒教文庙居中,规模也最大,体现了封建体制中以儒教为核心的思想,而释、道两教分列两侧,居于辅助地位,三处寺庙的中间点掘有一口古井,恰似三教的融汇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三教并存,互通有无的特征。

“三庙一塔”只有在通州这处南北大运河最北端的起点处才存在,它不仅集佛塔“镇河”、道观“抗旱”、文庙“兴盛”为一体,而且也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