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河南永城崇法寺塔佛寺杂谈 |
分类: 参访佛寺影像札记 |
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有一座被称为“豫东门户”的“永远之城”——永城,在永城的汴水河畔屹立着一座千年宋塔——崇法寺塔,此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塔身高入云端,见证着这座永远之城的历史。
及至唐代,一位云游高僧看中了永城汴河边的一块风水宝地,四处化缘,在此大兴土木,兴建寺庙,并取名“崇法寺”。寺院建成后,古汴河就在它的身边流淌,加之永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每天过往的官船民船近千艘,附近数省前往中原的客商云集于此,于是在崇法寺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贸易市场,据传崇法寺当时僧众近八百人,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成为全国名寺之一。当时就有:“永城驿外崇法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说。
为了扩大寺院规模,崇法寺开始筹备在寺内建一座塔。据永城县志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三月廿五日开始修筑地宫;宋绍圣元年(1094)开始兴建佛塔,绍圣五年(1098)落成,就地取名为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高34.6米。塔身九层,由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整座塔塔体自下而上,每层逐渐收敛,每层的高度也依次递减,整体轮廓呈优美的角锥型。
崇法寺塔地宫呈方形,顶作藻井,地宫中央砖砌莲花依柱棺床,上置长方形石函,惜地宫被盗一空,在后人清理过程中才见地宫真面目。据石碑铭文记载,石函内供奉有佛舍利,并以金、银、玛瑙、水晶、玉石等七宝供养,同时还有唐宋两朝的铜钱和稻谷,从而可知此塔是专为佛陀生身舍利而建。塔基座内装木骨,上承宝塔,下护地宫,坚实而稳固,与塔身、塔刹组成了和谐庄严、高雅的统一体,堪称楼阁式古塔的精品。
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青砖迭砌的八角九层,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每层外壁转角有砖制仿木园柱,外檐建仿木镂空围栏,增强了美感,表现了多变的轮廓。塔檐是由莲花瓣石叠砌而成,平座用斗拱承托,显得层层叠叠,极富装饰性。挑檐角配以石雕龙头,口衔风铎,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静谧与灵动的结合使人如沐春风般心旷神怡。
塔的第一层高5米,直径7.7米,东西南北各辟一圭形门,东南西三门内建佛龛,北门为登塔门,由此门进入塔心,环绕而上可至塔顶端。塔身内部采用穿心、回廊、方形壁内折和实心砌体等不同结构,十分坚固。
塔的每层均开明窗,方向和造形与圭门相同,门窗外部上方及两端镶有黄绿釉佛像砖计651块,刻有塔铭和施主姓名的釉砖5块,把塔身装点的绚丽多彩,这些明窗有利于采光、眺望,并能缓和强风推力,可谓别具匠心。
最顶端为塔刹,由金属铸成,塔尖高指云际,紧连刹身的是伞盖,接下来上小下大的七个相轮由中心刹杆穿套支撑,塔刹下部是金属刹基,由刹杆穿过刹基与古塔相接连成一体。
宋代翰林宋玉留下了《过永城》的诗篇:“行尽江南数十程,故园风物倍关情;枣花零乱槐阴合,一路清香过永城。”明代著名诗人李先芳游永城途中写到:“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村原处处垂杨柳,一路青青到永城。” 明代诗人练彦吉曾用瑰丽的诗篇赞美崇法寺塔:“渺渺山光槛外凝,浮图胜友喜同登。欲探大野无穷色,须跻丹梯最上层。黯淡烟云芒砀泽,高低禾黍太丘城。白头宜老昙摩室,流浪迷途愧未能。”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金人入侵,宋朝的首都由汴京(开封)迁往临安(杭州),尔后,崇法寺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南宋的连年战乱,崇法寺最终毁于战火,只留宝塔独存。
崇法寺塔此后历经九百余年,风雨剥蚀,明清虽经几次修复,仍有破损,清末遭雷击留有裂缝。1938年,崇法寺塔又遭日军炮击,残存8层,高28.9米。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即将崇法寺塔列为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恢复崇法寺塔的原来面貌,1972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对塔进行维修准备工作。1983年9月聘请工程师测量绘图,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审批,于1984年4月动工,1985年经河南省文物局和古代建筑研究所验收告竣。
细看如今的崇法寺塔,相比其他佛塔拥有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此塔建于永城汴河河畔,对永城而言是座风水宝塔,有祈福永城这座永远之城安康永固之意;同时它也是一座文昌塔,历来永城多出文人才子,解放后紧邻塔边的永城第一高中也是河南的高考名校,出过不少考入北京上海的高考状元文魁。
其次,崇法寺塔能独立千年,历经宋金战乱,抗战炮击而屹立不倒,这与其地宫稳固塔基,且以角椎型逐层上束的设计结构有关。河南的佛塔在建筑结构上有其逐层上束的一致特点,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力求稳固的建筑力学的理念,而事实证明这种塔身设计的确起到了抗击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作用,使宝塔千年不倒。
第三,崇法寺塔不仅具有其砖石仿木构式的斗拱角梁和龙头悬铃等建筑特点,而且他最独特的,也是其他佛塔所不具备的美学特点是其九层莲花式仰瓣设计,这在佛塔中独树一帜,堪称唯一。崇法寺塔的九层出檐,其下檐均是砖石叠砌的莲花式仰瓣,从塔下向上望去,九层莲花檐就如九朵莲花层层累叠,逐层内束向上拱托塔尖,使整座佛塔就如莲花坐在莲叶上一般直入云端,这种唯美的设计可称作是中国古塔之最,佛教有九莲菩萨之典故,而崇法寺塔也正应了九朵莲花绽永城的吉祥景象。
2002年,经永城市政府批准,在崇法寺旧址重建同名寺院,同年4月29日举行了山门殿奠基法会,此后崇法寺这座千年古刹又在塔下复兴,并且重放光辉。如今的崇法寺在山门处露天中心位置建有弥勒佛与高耸的观音石像,在其四角有彩塑的四大天王护卫。
过山门左右是一座简易修建的五百罗汉殿,中间甬道正对崇法寺塔与大雄宝殿。崇法寺大雄宝殿建在高台之上,是一座庑殿式砖石佛殿,殿前塑有三座金身佛菩萨。在大雄宝殿之后,树林环抱着的就是延续千年故事的崇法寺砖塔。
崇法寺塔是一座独特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2006年5月25日,崇法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终于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作为永城镇城之宝的崇法寺塔同样也护佑着永城继续书写着其“永远之城”的辉煌。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永城撤县设市,此后永城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2004年永城成为河南省五个重点扩权市之一。2014年1月1日,永城市正式成为河南省十个直管市之一。
卍
崇法寺塔是一座佛塔,但也是见证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永城的兴衰荣辱的历史证人。遥想1400年前,当隋炀帝杨广御赐此地为永远之城时,他可曾想到此城不仅经历了历代的黄河泛滥,而且也经受了此后的累世沧桑,真正成为了“永远之城”。追忆980年前,宋哲宗时期兴建崇法寺塔时,可曾想到这座佛塔自此屹立于永城河畔,历经千年而独树,护佑一方而特立。现如今,近千年过去了,“永远之城”已越来越富裕和现代化,崇法寺塔也焕然新辉,作为一位千年的故人,塔旁有无数沧桑事,塔下有多少姻缘泪,也许只有仍静静留淌在其侧的汴河水仍在不断吟唱着那首“三月轻风麦浪生,一路青青到永城”的不朽歌谣。
河南永城崇法寺塔——千年宋塔盘云端,九朵莲花绽永城。
善无畏于上海英德堂
2014年7月24日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