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上海佛寺天光寺百家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
天光寺 |
又名“天光禅寺”,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练东村泖口600号。
|
卍 天光寺天王殿及《重修大雄尊像》残碑 |
天光寺始建于唐朝末年天祐年间(904—907),现位于练塘镇东1公里新朱枫公路的交叉口。
练塘,原名章练塘,为古代吴、越两国的分界点,据清朝高如圭纂编的《章练小志》记载:“练塘长九里,南北袤六里,湖滨接荡,四面皆水,为吴越分疆之要点,松沪西北之屏藩”。七千年前,这里是一块富庶的土地,于练塘镇出土的两只牡蛎(现保存于青浦博物馆)印证此地海陆之变迁。练塘在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越,后为楚国春申君黄歇之封地。《章练小志》中有《天光寺寺志》云:“章练塘因章仔钧公而得名者也,公在晚唐时,居练河,其夫人杨氏,又称练夫人,世人重之,名其地为章练塘焉。”“天光寺在二十八都八图适字圩。相传五代时(907—960),章练夫人舍宅所建……”章练夫人即唐天祐年间(904—907)高州刺史章公夫人杨氏,杨氏又称练夫人,章练由此而得名,后章公调防福建建州,故夫人乃舍宅为寺。据载天光寺之东为三泖九峰,塔院钟楼,昔有圆通庵绕其西南,明因寺、鹤荡环其西北,有人曾列出练塘“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晓钟、西来挹秀、天光古刹、圆通朝爽、明因夕照、鹤荡渔歌”八景以诗吟之,说明天光寺实为练塘一胜景也。
|
卍 天光寺钟楼地藏殿 |
天光寺天王殿前右侧树有一残碑,碑额为《重修天光寺大雄尊像事迹》,石碑落款为“(明)正德丙子(1516)腊月华亭高许□月道人高□”立,证明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光寺曾有修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僧佛梅又募资重建,山门庄严,殿宇佛像如旧。
建国初期,天光寺寺院被改作仓库。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被副业公司用来种植蘑菇。2000年,天光寺重新开始修建并恢复开放,监院能照募资修复,经数年努力,天光寺已初步恢复昔日山门庄严、殿宇佛像金碧辉煌之气象。2003年批准登记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
天光寺为三进式寺院,总占地6660平方米。
|
卍 |
入山门殿两侧各有钟、鼓楼一座,均为两层楼阁重檐亭式建筑,东侧钟楼,一层设地藏殿;西侧鼓楼,一层设伽蓝殿。中庭左右各移植两棵银杏,正南方为124平方米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后面立着韦驮像,东西两边供奉四大天王,天王殿前立着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的《重修天光寺大雄尊像事迹》残碑。
第三进为174平方米大雄宝殿,亦为单檐歇山顶,黑瓦黄墙,“大雄宝殿”匾额为茗山大和尚所题,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后面供奉海岛观音像,东西两边山墙上镶嵌供奉有菩萨和罗汉的壁刻黑色石板。天光寺如今在大雄宝殿西南角安放一面大鼓,在东南角安放一座铜钟,对应了昔日练塘古诗句:“东南鼎峙练兵忙,造舰张帆耀古塘,剩有当年铜鼓在,千秋故物认吴王”,使人回想当年天光古刹的辉煌。
|
卍 天光寺玉石观音与放生池回廊 |
2009年,天光寺在中轴线东侧历时二年建起一泓占地1800平方米的放生池,回廊曲径环绕,中有6.8米高的玉石观音像屹立池中,足下泉涌雾升,云蒸霞蔚;在观音像两侧左右各有一岛,左立龙女,右为善财,辅弼观音菩萨同运大悲,安摄有情;前有两条跃出水面的吐水鲤鱼石像,寓意长养大悲,慈水普覆。观音像由九曲桥连接回廊对角,九曲桥意为九九归真,同登觉岸。回廊三面环绕,飞檐翘角,廊柱间浮雕石栏连缀,内壁饰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图像,美轮美奂,在回廊的正东中间置有一亭,题额为“慈慧亭”。
按照天光寺修复委员会的计划,天光寺准备在大雄宝殿后增建藏经楼,并在寺内塑舍宅为寺的章练夫人像,有诗云:“邸院舍宅准提功,夕照丛篁曲径通,试与沈陈碑志认,南唐轶事说章公。”

加载中…